 
 
       
             
      (转载)问与答 | 传统文化和佛教里的孝道,有何异同点?
时间:2025-10-29 浏览:0次
问:
中国自古就提倡“百善孝为先”。我想请教堪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孝道和佛教里所讲的孝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慈诚罗珠堪布答:
		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简单地说,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主要指从世俗生活的角度多关心父母、长辈,尊敬老人。佛教对此也非常重视,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人老了以后,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爱。尤其在密宗莲花生大师的一些书籍里,这方面内容提得比较多。佛教的不同之处,则是更加希望让父母拥有内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除此之外,还要更多地考虑他们的长远问题——不仅仅是今生,还有来世。
	
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第七天,他的母亲就圆寂了。后来,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母亲,专门到天界为她传法,这主要是考虑她长远的生死问题。还有,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入地狱后,尊者也是主要在生死问题上给予她帮助。
因此佛经里讲得比较多的,是让父母学佛,让他们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然后多做善事,这样可以帮他们解决相对重要的问题。给予父母世俗生活上的关爱,这非常好,但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的话,就无法解决长远的问题。另外,虽然子女可以帮父母解决生活和物质上的问题,但父母内心的一些问题,子女有时也无能为力,甚至有些子女自身也存在一些内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情况下,想在心理上帮助父母也有一定的难度。
总体而言,佛教里的孝敬是双重的孝敬:既包含世俗的方面,也从佛法的角度,在生死的问题上帮助他们。佛教讲的“孝”考虑得稍微多一点,主要是这个区别。
佛经里讲,每一个人现世的父母都对子女有非常大的恩德,确确实实是恩重如山,想用某种方法完全地报答这个恩德,的确不大可能,这个恩德是报不完的。然而,如果除了关心父母这一世的生活问题外,还能关心他们的生死问题,可以说这就能报答父母的恩德了,这是最好的报恩方法。所以佛教在这方面讲得稍微多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