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师修法心语》三•零散言教类
时间:2025-07-31 浏览:54次
三• 零散言教类
邬金莲花生大士被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至藏地桑耶寺月二向有信心的国王和大臣们传授了大量教言。然而,许多人未。如理理解。因此,莲师又在大殿顶层的东面,详细开示了以下内容。
所谓的智者,不是指维护世间八法,而是指能分别一切是非。
又有一次,莲花生大士住在桑耶青朴时,国王身患重病,正在做各种佛事、医药、占卜等。莲师亲自前去探望,国王起身顶礼道:“我遇到很多障碍,恳请您赐予消除障碍的加持。”
如果不依止法性甘露,即使享用美味佳肴,最终也会变成不净物,对此要深信不疑。
为人正直且性格善良的人,可能会有对佛法理解不深的过失。
要修行意义广大而甚深的法;
要行持涵盖佛陀一切教法的法门;
要在一人相续中以上具下德的方式圆满九乘次第的意义;
要以了知能行所行皆不成立的方式来行持;
要在法身唯一明点中,行持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法。
你应当按照我这唯一的教言修行,并对菩提果无有怀疑。”
未完待续……
超越表相
莲师教诲道:“无论如何教导藏人,他们都难以领悟,所作所为全是邪行。如果真心想修行佛法,就应当这样做:
所谓的居士,不是指守持四根本戒,而是指如法行善。
所谓的沙弥,不是指装扮成出家人的样子,而是指远离不善罪业。
所谓的比丘,不是指一味被威仪所束缚,什么都不可以做,而是指将一切善根道用为大菩提。
所谓的沙门,不是指穿着黄色僧衣,而是指谨慎因果。
所谓的善知识,不是指傲慢自大,而是指成为一切众生的依怙。
所谓的瑜伽士,不是指行为粗野,而是指通达法性之义。
所谓的密咒师,不是指口头吟诵,而是指通过方便智慧双运之道迅速成佛。
所谓的大修行者,不是指住在山洞里,而是指熟习真实义。
所谓的隐士,不是指隐居于山林,而是指心远离能取所取的戏论。
所谓的菩萨,不是指终究谋求自利,而是指想方设法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
所谓的信士,不是指将佛法挂在嘴边,而是指因畏惧生死而趋入正道。
所谓的精进,不是指急切地从事各种杂事,而是指千方百计地断除轮回。
所谓的布施,不是指分别对象进行施舍,而是指从根本上远离任何执著。
所谓的教言,不是指长篇大论的文字书籍,而是指言简意赅、切中心要的法。
所谓的见解,不是指宗派的主张,而是指远离戏论之边。
所谓的修行,不是指用分别念去执著,而是指显现出无执自明的心。
所谓的舍事者,不是指做出疯狂的行为,而是指远离对迷乱显现的实执。
所谓的智慧,不是指颠倒、分别、虚妄的敏锐才智,而早指了知一切法无生离戏。
所谓的闻法,不是指仅用耳朵专注聆听,而是指断除外在的增益,超越分别心的境界。
所谓的思维,不是指随逐分别念的思考,而是指断除内在的迷乱贪执。
所谓的果位,不是指从密严刹土迎请色身,而是指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后,现前稳固的境界。
应当不错乱一切法的文字与意义,并结合自相续进行实修。这一次必须要从轮回中解脱。”
消除障碍
莲师略显不悦,说道:“我常常为你传授甚深法要,没想到你却依赖占卜和禳解来消除障碍。”他继续说道:“君王,我已经将所有的甚深教言传授于你,但你并没有放在心上。现在你应当这样忆念:
无论修持何种法门,关键在于能在需要时派上用场。因此,遇到任何可怕的情况时,心中都要忆念皈依三宝。
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中,应将上师观想于头顶。三要忆念,没有安忍和菩提心,大乘佛法就失去了根本。
行布施时若生吝啬之心,应当忆念饿鬼的痛苦。
持梵净行时若生贪欲,应当忆念尸粪泥地狱。
修安忍时若生嗔恨,应当忆念铁室燃烧地狱。
当懒惰与放逸生起时,应忆念生命刹那不停地流逝。
在昼夜交替运行时,应忆念此生如锯齿般短暂。
昼夜六时中,应忆念守护戒律。
要忆念,像僵尸般躺着睡觉,浑浑噩噩度日,比牛还不如。
要忆念,获得人身后却不修行,比麻风病人更糟。
要忆念,明知善恶却不在意异熟果报,是自己发疯了。
要忆念,即使是微小的过错,也会带来如山般的痛苦。
要忆念,即便是微小的善行,也应如同爱护心脏般珍视。
若生起杀生之念,应忆念是在杀害自己的父母子孙。
若生起邪淫之念,应忆念未来将投生为胎中的虫子。若生起偷盗之心,应忆念自己将来无权享用自己的财物。
当认为‘像我这样修行能有什么成果’而懈怠时,要忆念佛陀也曾经转生为陶师之子光明。
若贡高我慢而自以为是,要忆念遍知佛陀虽功德不可量,却无一丝骄慢。
遇到逆境时若求助于占卜、禳解,应忆念这是对大圆满生起了邪见。
无论遭遇何种痛苦,都要忆念这是在偿还宿债,由此心生欢喜。
享受任何快乐时,应当忆念这是三宝的加持。
要忆念敌人是让我生起安忍的助伴;还要想到这个助伴是诸佛菩萨派来的。
要忆念亲人的慈爱呵护之情是轮回的绳索;还要想到这个绳索是魔鬼设下的障碍。
要忆念三界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还要对漂泊于轮回中的父母修四无量心。
要观想,所有这些忆念,我都必须时常回想。
要忆念无论获得任何安乐的受用,这都是魔鬼的诱惑;还要想到这个魔鬼比毒蛇更可怕。
要忆念即使今生富贵圆满,也只是短暂的一瞬;还要想到为了短暂的今生而做任何事,终究会被迷惑所困。
要忆念政权、王位和一切受用最终都会离你而去;还要想到届时除了佛法,什么都无法帮助你。
要忆念临终时即使有众多眷属和随从,你也只能独自离去;还要想到现在就要寻找那时的伴侣。
要忆念当障碍现前时,这是劝勉你行善的上师;还要想到这位上师恩德深重,应当珍视不弃。
要忆念当生病时,这是引导你趋入菩提道的皈依处;还要想到此皈依处在平常时刻也不可或缺。
要忆念执著于这个肉身为‘我’,如同魔鬼入心;还要想到要不散乱地将这个魔鬼从心中驱除。
要忆念这一切显现如梦如幻,无有自性;还要想到正因为不了知无自性,所以自他一切都处于迷乱之中。
要忆念现在就应将这迷乱遣归法性;还要想到若不如此,将会继续在无尽轮回中流转。
要忆念在轮回中感受的痛苦难以承受;还要想到因此应放下其他一切,只修行佛法。
要忆念这样做就能不再转流轮回;还要想到一旦不再轮回,便会不断生起大乐。
君王,你若不愿忆念这些教言,那就继续依赖占卜、禳解的歌舞吧。”
听完这些话,国王的病立即痊愈,且生起了极大的信心。
自然规律
之后,国王对佛法生起了信心,便问莲师:“尊贵的上师,若依您的教导修行,真的会得到如此加持吗?”
莲师回答:“奇哉,君王!若如法修行,加持自然会生起,这是自然规律。
修持慈心,一切众生就会喜欢你,这是自然规律。
修持悲心,众生就会爱你如子,这是自然规律。
修持舍心,就不会有敌友亲疏之别,这是自然规律。
修持喜心,一切行为就会随顺众人,这是自然规律。
断除害他之心,自己受的伤害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
心性调柔且慷慨大方,眷属就会聚集,这是自然规律。
没有嫉妒与傲慢,背后诽谤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
断除来来去去与琐事,过失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
对欲望生起厌离,财富就会聚集,这是自然规律。
受持清净戒律,心就会堪能,这是自然规律。
了知轮回法相,心就会厌离世间,这是自然规律。
无所贪求,资粮就会圆满,这是自然规律。
趋入甚深法性,必遇诸多障碍,这是自然规律。
亲近一位优秀的上师,便会熏染他的功德,这是自然规律。
对三宝生起不间断的恭敬诚信,即使不求也会得到加持,这是自然规律。
若能无偏闻思,就不会对佛法生偏见,这是自然规律。
修持甚深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就会获得威力和加持,这是自然规律。
不随顺世俗与表相,增益损减的诽谤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
放下贪恋执著,身心就会同时快乐,这是自然规律。
居于山林寂静处,觉受就会在心中生起,这是自然规律。
放下珍爱自我,魔障就会无机可乘,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以心观心,法性就会在心中显现,这是自然规律。
恒常精进修行,功德就会全面显现,这是自然规律。
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一切勤作就会解脱于自地,这是自然规律。
证悟轮回涅槃为法身,就不再需要勤作修行,这是自然规律。
修行不懈怠,临终时就不会后悔,这是自然规律。
君王啊,请将佛法融入心中,你便能生起佛陀的安乐。”
深信不疑
国王继续问道:“如此看来,怀疑似乎是修行的大敌。那么,如何才能对一切法生起确信?”
莲师回答:“如果不调伏烦恼,外在的敌人只会越来越多,调伏他们不过是徒劳无功,自讨苦吃,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缺乏维护佛法的善行,即使照顾亲人一辈子,死时也无法帮助你,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获得佛陀的果位,即使拥有世间名利,也只会再次投生轮回,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住于不变的堡垒,即使建造再好的土石城堡,死后也终将舍弃,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不积累二资粮,即使积累财富,死后也无法受用,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证得无生法身,即使将这个血肉之躯执为‘我’并倍加珍惜爱护,终究也难逃借来的四大被死主带走的命运,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方便与智慧未能相依相伴,即使结交一千个志同道合的密友,很快也会各奔东西,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能遇到不可言说的意义,即使名声传遍三千大千世界,那也不过是魔鬼的诱惑,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心未获得自在,即使拥有转轮王的权势,死亡来临时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缺乏智慧觉性妙力,即使如大力士般勇猛,也无法战胜轮回,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通达闻空本净的意义,即使成为语狮子,也避免不了果报,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获得本具的大乐,即使骑着骏马,也难以逃脱轮回的痛苦,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以佛陀的殊胜功德为庄严,即使如天界天子般容貌无双,也无法逃脱死主魔的欺骗和诱惑,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不在上师和三宝的庇护之下,谁也无法保护你免于烦恼之敌的侵害,对此要深信不疑。
如果未证悟自心即佛,其他一切分别念都会欺骗你,对此要深信不疑。
因此,凡是不能成为解脱与菩提因的世间行为,皆是天义的,如同芭蕉树一样空无实质,对此要深信不疑。”
没有意义
国王又问道:“尊贵的上师,虽然您如此教导,但大多数入佛门者依然无法理解,极少有人能够真正远离世间琐事。为什么会这样?”
莲师回答:“因为轮回的因果与法相是无明,而无明源于未断除我执和能所二取的分别念。虽然自己与一切众生在菩提心中本为一体,却将自他分开,这是没有意义的。
三界众生在前世、前世的前世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却将他们执为亲人和敌人,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区分轮回和涅槃的此时,却忙于追求世间八法,这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生如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却大兴土木建造房屋,这是没有意义的。
对这个充满不净物的身体,哪怕被刺扎一下都无法忍受,如此执著自我,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亲朋好友都在无常死亡,却希望自己永远活着,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死时空手而去,却以各种不善行追求食物和财富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外在现象不断变化,却希望永远享有受用,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生命如日落西山的影子般逐渐消逝,却懒惰懈怠,这是没有意义的。
背离今生来世安乐之因的修行,却进入家庭生活,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造恶业必定堕入恶道,却不在乎果报,这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连火星落到身上都无法忍受,却希望能忍受热地狱的痛苦,这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连冬天早晨的寒冷都无法忍受,却希望能忍受寒地狱的痛苦,这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连三天的饥渴都无法忍受,却希望能忍受饿鬼的痛苦,这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连片刻被人役使等都无法忍受,却希望能忍受旁生的种种痛苦,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本该自我劝勉的此时,却不听从上师教诲,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拥有自由的此时,却成为欲望的奴隶,这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刹那也不修行正法,却希望来世还能得到人身,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生来即伴随死亡,却悠闲地忙于明年的计划,这是没有意义的。
在能够自由主宰上去下去的此时,却不趋入解脱之法,这是没有意义的。
轮回中所做一切都只是痛苦,却始终放不下所做,这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今后还要在无尽轮回中流转,却自己欺骗自己,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君王,如此教诲,反而会遭到那些虽具人身却如牛般思维之人的起诉。”
如法修行
国王问道:“尊贵的上师,如果要如法修行,该怎么去做呢?”
莲师回答:“君王,真心想修法的人应当这样做:
以坚定如河流般的信心,依止上师三宝。
以如母爱子般的慈悲,调化弟子、眷属等一切众生。
以如雷击般的威力,降伏佛法的敌人。
以如头发着火般的不懈精进,维护身语的善行。
以细过面粉般取舍因果的行为,断除一切不善。
对高位者放下攀比心,依止圣贤作为友伴。
以本尊和上师作为见证,知惭有愧地守护戒律。
要坚持安忍的准则,不伤害他众。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离开正法,将身语转向正法。
不要常常评论他人的过失,而要揭露自己的错误。
根据情况教导了义和不了义法,引导有信心的人进入佛法。
将其他同龄人的死亡视为对自己的警示,生起警惕心。
日常不要忙于太多事务,应让身心安然放松。
要将甚深的教授融入心中,视为直指。
即使生活困难,也不要用欺骗手段谋求财物。
心中出现担忧顾虑时,不要害怕无形的魔障。
即使国法严厉,也不要做伤害众生的事。
因不知明天后天是否会死,要坚守心性的境界。
寻找具相上师,三时顶戴于头顶。
因不知人生需何种智慧,应研学五明。
因傲慢是失败之源,无论有何功德都不可自满。
因为是快乐的源泉,应经常住在山林。
因会使今生来世痛苦,不要结成造恶业的夫妻。
因平凡行为会受朋友影响,应与诸位圣贤之士为伍。
在尚未现前修行境界前,不要完全随口头高见而鲁莽行事。
因为是轮回的铁铐,应放下派系和二取执著。
因会遭智者呵斥,不要诈现威仪、行为疯狂。
因会不自觉沾染恶习,不要与平凡人同住。
因一切如幻,不要将心思专注于有为之善行。
因佛不在他处,应当抉择自心。
如果这样行持,便是受持释迦佛的教法。”
真心修法
莲师又教诲道:“若要真心修法,则需要:
以如大地般的持戒,作为修法所依。
在如虚空般的见解中,圆满各乘一切宗派的教义。 像彩虹一样,清晰分辨一切法互不混杂,了然呈现于心。
像剥芭蕉树皮一样,有次第地引导有缘者。
像执笔一样恭敬持守教言,对弟子生起爱护之心。
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清晰、本然、明了地修行。
像医生的药袋一样,储存各种教言,在需要时给予。
修行体验要如撒盐一样,掌握分寸。
以野牛被赶入山谷深处般的行为,直接践踏恶缘。
遇到所断烦恼时,要像拔刺一样断除。
生起对治智慧时,要像保护眼珠一样珍惜。
以闻思断除疑惑时,要以獐皮绳般柔软的态度依止上师。
追求世间法时,要像牛一样倔强,不随他人观点。
修四无量心时,要像绵羊一样安忍,无偏平等对待一切。
与智者辩论时,要以勇士利刃般的智慧,无碍斩断一切。以思维探究真义时,要像驯服野马一样,调伏昏沉和掉举。
将修行融入相续时,要像患上麻风病的人一样,远离世间琐事。
如果想快速成佛,要像新娘一样,时时自我观察。”
认识功过
国王又问:“这样修行非常困难,真的有人能如法修行吗?”
莲师回答:“如果修行,自然会在相续中生起功德,这样的人也有很多。”
国王问:“是哪些功德呢?”
莲师回答:“如果性格开朗且言语温和,则会有容易生起慈心的功德。
如果感受敏锐且思维广泛,则会有容易突然生起信心的功德。
如果出身高贵且知惭有愧,则会有不易退失佛法的功德。
如果遭遇痛苦和众多逆缘,则会有容易趋入佛法的功德。
如果为人正直且性格善良,则会有以安忍克服逆境的功德。
如果待人真诚且珍惜亲友,则会有对上师恭敬有加的功德。
如果对世间名利兴趣较小,则会有对佛法无偏见的功德。
如果在世间法上少有纠缠,则会有对正法少有执著的功德。
如果言行一致,就会有法与人相符的功德。
如果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则会有能很好修行佛法的功德。
如果面带微笑且行为温和,则会有对同门道友誓言清净的功德。
如果少有挂碍且行为开放,则会有能强行断除自己分别念的功德。
但是,这些也可能成为过失:
性格开朗且言语温和的人,可能会有虚伪狡猾的过失。
感受敏锐且思维广泛的人,可能会有背离佛法的过失。
出身高贵且知惭有愧的人,可能会有舍不下尘世的过失。
遭遇痛苦和众多逆缘的人,可能会有虽想修法却没有时间的过失。
待人真诚且珍惜亲友的人,可能会有难以割舍世俗牵绊的过失。
对世间名利兴趣较小的人,可能会有对治烦恼力弱的过失。
在世间法上少有纠缠的人,可能会有无法圆满修法的过失。
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的人,可能会有难以断除贪欲的过失。
言行一致的人,可能会有言语粗暴引起争端的过失。
面带微笑且行为温和的人,可能会有虚伪和好色的过失。
少有挂碍且行为开放的人,可能会有不勤修法行、不警惕果报的过失。
因此,进入佛门的人应该断除这些过失,并具备这些功德,这样修成正法就不难了。”
相似修行人
国王又问:“如果有人修法,会有不成为修行人的情况吗?”
莲师回答:“即使进入佛门,也有许多人没有真正成为修行人,应该避免这种情况。例如:
虽然出家,但若像在家人一样养家糊口、积累资具,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放下世俗事务,但若没有舍弃平庸的闲言碎语,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住在寂静之地,但若行为与世间人无异,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远离家乡,但若未断绝与世间俗人的牵扯,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实地修行,但若没有厌弃欲望,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修种种苦行,但若不能忍受他人伤害,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修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但若不守护誓言,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修持无二之义,但若仍认为鬼神有利有害,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已入大乘,但若不利益众生,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利益众生,但若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且未放下私欲,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证悟见解,但若不警惕果报,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了知九乘次第,但若自相续未与正法相融,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恒常一心修行,但若没有破除对现象的实执,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具足戒、定、慧三学,但若以骄慢心来攀缘行持,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行持善法,但若未以前行、正行、后行三殊胜来摄持,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身语自然行持善道,但若心流失于自相的烦恼中,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现在就有能修的法,但若放下不修,寄希望于未来,那就不是修行人。
若不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而只希求未来得果,那就不是修行人。
虽然行持善法,但若未脱离世间八法,那就不是修行人。
大王,世间八法是:
得到赞美时就高兴,受到诋毁时就不高兴;
名声远扬时就高兴,籍籍无名时就不高兴;
听到美言时就高兴,听到坏话时就不高兴;
得到利养时就高兴,未获利益时就不高兴。
这些也是自己身语意不善业的根本。应该观察一下:过去做事是否带有这世间八法的意乐?现在正在做的事是否受影响?未来做事是否也会被其左右?不与世间八法相连至关重要。
大王,如果你想追随莲花生我,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行持能速得正等觉大菩提的无误之道;
国王听后非常欢喜,顶礼无数次,深感随喜。
这是莲花生大士教诫国王的行为零散言教。当时被立成文字,后来隐藏为珍宝伏藏。
伏藏印!隐藏印!交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