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心见性

(转载)《莲师修法心语》十四•要义教诲类

时间:2025-08-05    浏览:14次

十四、要义教诲类


邬金莲花生大士,是无量光佛的幻化,由海岛莲花中诞生的化身,身无死亡,斩断生死永恒安住;语宣说九乘次第等一切因果法;意具有遍知智慧,通达诸法要义。


空行母卡钦萨·措嘉向莲师请求:“我不懂内外经教八万四千法门、上下一切乘的要义,因此,请赐予一个要诀教言。她以身语意令莲师欢喜,并献上陈设松石七宝的金曼茶罗。


一切现有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现有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一切现有的要义归于虚空。四大种皆是变化无常的,而虚空的自性从本初以来就是空性不变。地水火风大种虽是变化的法,但其生起也是从虚空中产生,安住也是住于虚空中,融入也是融入虚空,而虚空的自性三时不变。因此,一切现有都归于虚空。


比喻是虚空;意义是法性如虚空,本来即空;因是心性空如虚空,习气烦恼如云雾般从心性空性中产生,住于心性空性中,融于心性空性中。了悟此理时,就不会为业和烦恼的习气所染,这即是通达现有诸法的要义。
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归于法性大乐。其他法是变化无常的,而法性大乐本来任运自成,无需造作寻求,在无造作的本性中,自生自明,归于无戏论中。

 

其他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产生也是从法性大乐中产生,安住也是在法性大乐中安住,融入也是融入法性大乐中。无论有法如何变化,无论言词如何宣说,无论智者如何教导,法性大乐之义不变。

 

因此,一切法的要义就是安住于不寻求的法性大乐中,这即是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一切众生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有情众生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有情众生的要义归于菩提心。

 

其他色与识是变化无常的,四生众生最初产生也是因不了悟心性而流转轮回、成为有情的,而心是无生、本来清净的自然觉性,一旦认识即得自得佛陀。了悟心的本性时,心安住于未寻的境界中即成佛。

 

菩提心的本体三时不变,因此一切众生都是佛。如来藏佛性遍及一切,因此,了悟菩提心至关重要。若了悟它,称为通达一切众生的要义。
一切智慧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智慧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智慧的要义归于自然本智。其他智慧是变化无常的,自然本智从本初就是自生的,法性之义自明,无偏而住。

 

自然本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悟。因为自然本智明了,本体无所观察,因此它是一切法和智慧的根本。

 

安住之处也是它,所以说一切智慧的要义都归于其中。
一切等持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等持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一切等持的要义是真如等持。

 

其他一切等持都是变化无常的,而真如等持是法性义的本体无错谬,本来如是的意义无改造,直达义本体。一切等持无不包括在真如等持的空性中。

 

因为都归于其中,虽然法的分类超乎想象,但一切佛的意趣无不汇集在本来如此、无所寻觅的空性中,所以说一切等持的要义都归结于此。
一切处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处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一切处的要义是不变的法界。

 

其他一切处都是变化无常的,未悟法性不变之义的众生随着处所、时间、法、缘、业、分别念而变化,但这法性不会因任何缘和对治而变化。

 

它不像佛国净土的善处或众生轮回的恶处,而是不执著好坏的分别,不加造作、不加寻觅地安住,这种不变就叫法界处。如果了悟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处的要义。
一切道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道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道的要义归于无所行之道。

 

其他一切道是变化无常的,而菩提心之道无所行,菩提心的本体是无倒清净义的法界。当了悟趋入明智无二义的意义时,所谓的道无有去处与可行。

 

了悟如此无来无去之义时,所谓乘、地、道的法性无有实法之基。因为无造作,因此称为如金刚般不坏之佛。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通达一切道的要义。
一切身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身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身的要义归于不变的法身。

 

其他一切身是变化无常的,而法身不被有实、相状之过所染。无现之身不会被任何缘所毁坏,因此不变。

 

报身、化身等以分别心所假立的一切身,都是有变化的。

 

所谓的法身,是因为不变,因为不被任何缘所毁坏,所以称为法身。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身的要义。
一切语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语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语的要义归于无实自性之语。

 

其他语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众生之语中传出的声音都有灭尽。当了悟法性无自性之义时,就了知一切众生的语言都无自性。

 

声音是闻空本性空,从空性中无碍生起,自生之义无自性。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语的要义。
一切意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意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意的要义归于等性无迷乱。

 

其他意是变化无常的,而佛意是无误、无改、离边、等性,远离迷乱的过失,是圆满的觉性智慧。

 

如果以心观察心,行持共同乘世俗虚幻的一切法,那就是迷乱。而无误、无改的菩提心,远离勤作之边,涵摄了一切佛意。

 

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意的要义。
一切誓言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誓言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誓言的要义归于本来无所守持,因此归于平等性。

 

其他誓言是变化无常的,而菩提心无过无障故清净光明,既无功德也无功德的取舍,因此,菩提心既不成立所守,也不成立能守。

 

于此义理中不动摇,不离所证悟的意义,就称为平等性的无守誓言。

 

共同誓言有无数的三昧耶,因有违犯而需要守持,反被守持所束缚。若能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誓言的要义。
一切功德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功德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功德的所有要义是平等遍及一切。

 

其他一切功德都是变化无常的,而菩提心的功德是:

 

一切法的功德从心而生,当心性变得堪能时,即能随心所欲,如同如意宝珠般能自生所需所欲。

 

若不如此,则颠倒吠陀的细微功德既不能遍及一切,也不能成就圆满之义。

 

心若堪能并得以稳固时,佛陀平等遍及一切的圆满功德即能生起。若能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功德的要义。
一切事业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事业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事业的要义归于不求而任运自成。

 

其他一切事业是变化无常的,而自觉性的这颗心本来无改,任运自成,并非现今才经过勤作的,事业的意义就是无所作,因此本来已完成。

 

那些享受因果法的人,希望通过勤作来获得佛果。而这里所指的事业,如云:‘不求安住成诸业,无有所求成法身。若能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事业的要义。
一切密咒的要义

 

问道:“一切密咒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密咒的要义归于密咒义精藏。

 

其他密咒是变化无常的,而密咒的精藏是觉性。觉性空性之义虽然遍于一切,但难以被所有人领悟,故称为’;精藏的意义本体不可言说,本来无改,故称为’;指示意义窍诀的这一精藏,能成为成佛之因,故称为密咒义精藏


通过勤作观修本尊和持诵咒语来希求成就佛果,就会被成佛的欲求所束缚。若了悟此义理而想勤作修行,却无法成佛,那是因为被修行本身所束缚。

 

因此,了知自身本来任运自成,则无有可修之佛。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

一切修行的要义。

 

一切发愿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发愿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发愿的要义归于无希求。

 

其他发愿是变化无常的,安住并行持共同宗派乘的人有希望和担忧二者,而密宗金刚乘的发愿,则无希无忧,如同虚空,如云:‘不经行五道而直入究竟道,无愿而趋至佛道。


若能认识菩提心的无误之义一法界自性任运自成,则没有求得佛果的希望,也没有堕入轮回的担忧,因此,发愿本来清净而本无所行。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发愿的要义。


一切禅修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禅修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禅修的要义归于无改无修。其他一切禅修是变化无常的,而在无修的境界中无念而修,修持者安住于无改的境界,既无所修之理由,也无能修之人,证悟一切皆无即是禅修的要义。

 

共同乘以勤作修持,被勤修的所缘束缚,因此未说解脱。若能通达无修自明,即称为通达一切禅修的要义。


一切行为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行为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行为的要义是无所行。

 

其他一切行为都是变化无常的,而以无寻安住的行为,则能成就诸业。随行意与习气的众生,持有共同乘因果法的行为。

 

这里的行为是指什么呢?即无有希忧的行为一无论如何行持一切法,都不寻求而平等安住,远离勤勉贪著的欲望。

 

因此,无论如何显现和忆念,都安住于无勤平等的法性中,这就是诸佛的行为。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行为的要义。
一切果位的要义


空行母问道:“一切果位的要义归于何处?”


莲师回答:

 

一切果位的要义归于真实圆满佛果。

 

其他一切果位都是变化无常的,而真实圆满佛果解脱了常断之边,超越了一切有实法的对境,所以无变、无生、无灭、无广、无狭,如云:‘普净法身性,自现无别性,觉性寂法性,无得果最胜,自生由自得。

 

若不如此而承许佛果是从他处获得,则为共同乘,未说解脱。若了悟并通达此义,即称为通达一切果位的要义。
这二十一要义教诲(8),汇集了诸佛的密意,我措嘉为利益后代而将其隐藏为伏藏。当与一位具宿缘者相遇时,广泛传播则会失坏悉地,作为伏藏,应秘密次第行持。二十一要义教诲圆满。


伏藏印!隐藏印!交付印!
8)这里只有十八个要义,请斟酌。


上一篇:(转载)《莲师修法心语》十三•直指本性类    下一篇:(转载)《莲师修法心语》十五•导修金鬘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