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一章)
时间:2024-03-20 浏览:2949次
本章朱本称之为“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治国要有治国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絜矩之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天命是由民心决定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要知道有德与人、土、财、用的关系。有德才能得众有人,得众有人才能有土立国,有土立国才会有财货,有财货才能满足需要。所以德是本,财是末。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财是大家所同欲的,不能做到大家同欲,而要专欲,人民就要起来争夺了。悖理得到的财货,不能保持长久。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本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保有子孙和人民。君子靠忠信得天下,骄奢淫逸便失天下,这是治国的大道。同样理财也有大道,必须解决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关系。前者要许多人参加,而且要努力工作;后者人要少,而且不能过度。这样财货就能长久满足。过度的聚敛财富,与民争利,甚至伤民之力,那会天灾人祸并至,那时即使有好人,也没办法了。正如朱熹所言:“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义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本章格言是:“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这是屡屡被历史所证明的治国理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①老老:尊敬老人。
②长长:尊重长辈。弟:同“悌”。
③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倍:通“背”,背弃。
④絜(xié)矩之道:指言行要有规矩准绳,要有示范作用。推已及人,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尊重长者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做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诗》云①:“乐只君子②,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③“节彼南山④,维石岩岩⑤。赫赫师尹⑥,民具尔瞻⑦。”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⑧。《诗》云⑨:“殷之未丧师⑩,克配上帝⑪。仪监于殷⑫,峻命不易⑬。”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⑭,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⑮。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释】
①《诗》云: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②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③《诗》云: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④节:高大。
⑤岩岩:险峻的样子。
⑥师尹:太师尹氏。尹姓是周朝的世卿,祖先尹佚在武王时有功,尹吉甫辅佐宣王有功。此位尹太师因勾结小人,祸乱国政,是诗中谴责的对象。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⑦具:通“俱”,都。尔:你。瞻:瞻仰,仰望。
⑧辟(pì):偏私,邪僻。僇(Iù):通“戮”,杀戮。
⑨《诗》云: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⑩丧师:失去民众。
⑪克配:能够配合。
⑫仪:宜。监:鉴戒。
⑬峻命:大命。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⑭此:乃,才。
⑮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⑯悖:逆。
【译文】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国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爱的,他也喜爱;人民憎恶的,他也憎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高大的南山,岩石巍峨耸立。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看着你。”握有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不谨慎,邪僻失道就会被天下人诛戮。《诗经·大雅·文王》说:“殷朝没有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帝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做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使用。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假若轻根本而重枝末,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而实行劫夺之术。所以,君王聚敛财富,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说话悖逆道理,也会有悖逆道理的话回报;财货悖逆情理而来,也会悖逆情理地失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①。”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②舅犯曰③:“亡人无以为宝④,仁亲以为宝。”《秦誓》曰⑤:“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⑥,其心休休焉⑦,其如有容焉⑧。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⑨,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⑩,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⑪;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⑫,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⑬迸诸四夷⑭,不与同中国⑮。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⑯。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⑰,灾必逮夫身⑱.
【注释】
①命:天命。
②“《楚书》”句:《楚书》为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④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语见《礼记·檀弓下》。
⑤《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⑥断断:真诚的样子。
⑦休休:宽宏大量。
⑧有容:能够容人。
⑨彦圣:指德才兼备。圣,明。
⑩不啻(chì ):不但。
⑪媢(mào)疾:妒嫉。《尚书·秦誓》作“冒疾”。
⑫违:阻抑。俾(bǐ):使。
⑬放流:流放。
⑭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
⑮中国:中原。
⑯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⑰拂:逆,违背。
⑱逮:及,到。夫(fú):助词。
【译文】
《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会常保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人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宝。”《尚书·秦誓》说:“假若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智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能容纳。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的,而且还是有利的啊!相反,假若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人家;别人德智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阻挠,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德,这实实在在是不能容人。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而且可以说是很危险!”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与自己同住在中原。这说明,有仁德的人能爱护好人,也能憎恨坏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优先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就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②,用之者舒③,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④,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⑤:“畜马乘不察于鸡豚⑥,伐冰之家⑦,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⑧,不畜聚敛之臣⑨。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⑩。”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⑪,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⑫!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骄泰:骄横放纵。
②疾:快,迅速。
③舒:舒缓。
④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⑤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⑥畜:养。乘(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做大夫官的待遇。察:关注。⑦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的人家。是卿大夫类高官的待遇。
⑧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⑨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⑩盗臣:盗窃府库财物的家臣。
⑪长(zhǎ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⑫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文】
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信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生产财物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财物的人少;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勤奋,消费财物的人节俭。这样,国家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了。仁爱的人散财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民,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物。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具备马匹车辆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再去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祭祀能够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牟利;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自家府库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利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