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章)
时间:2024-03-19 浏览:2756次
本章朱本称之为“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是一个家族统治千百万个家族的社会。国君的家族十分庞大,家族内部常有纷争,纷争有时会流血,甚至导致衰败。所以管理好家庭和整个家族是个大问题。家庭的管理,最好的方法是树立孝悌、仁慈、礼让等道德观念,孝悌是敬长,仁慈是爱幼,礼让则和逊不争,实行这种精神,家庭就会和谐。用推已及人的恕道,把这种观念推广到社会,社会也会和谐安定。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国君这样做,全国都会跟着做。《诗经》里许多诗句都是讲家庭和睦的,来嫁的子妇,家族的兄弟,都应如此,然后才能做出榜样。《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儒把它概括成“推已及人”的原则,现在人们还用这一原则思考,如换位思考,替别人想一想等,都包含了这种精神。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①,所以事长也;慈者②,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③。”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⑤,一国作乱。其机如此⑥。此谓一言偾事⑦,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⑧,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⑨,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⑩,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⑪,而能喻诸人者⑫,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弟:同“悌(tì)”,指弟弟尊重兄长。
②慈:慈爱。指父母爱子女。
③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儿一样。
④中(zhòng):达到目标。
⑤贪戾:贪婪,暴戾。
⑥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为关键。
⑦偾(fèn):败,坏。
⑧尧、舜:即尧帝和舜帝,儒家认为是圣君的代表。帅:同“率”,率领,统帅。
⑨桀(jié):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⑩诸:“之于”的合音。
⑪恕:即恕道。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种推已及人,将心比已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⑫喻:晓喻。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父母,可以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兄长,可以用于侍奉尊长;慈爱子女,可以用于对待民众。《康诰》说:“爱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有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嫁人的啊!国君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国君一家礼让,一国人也会受到感化,兴起礼让;国君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其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而晓喻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未曾有过的。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诗》云①:“桃之夭夭②,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④,宜其家人⑤。”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⑥:“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⑦:“其仪不忒⑧,正是四国⑨。”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诗》云:此指《诗经·周南·桃天》。
②夭夭(yāo):鲜嫩、美丽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
④之子:这个女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⑤宜:善。
⑥《诗》云: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⑦《诗》云:此指《诗经·曹风·鳲鸠》。
⑧仪:仪表。忒(tè):差错。
⑨正是:做正面榜样。四国:四周围的邦国。
【译文】
《诗经·周南·桃天》说:“桃花美艳艳,桃叶绿蓁蓁,此女嫁来了,和睦一家人。”让自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教育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小雅·蓼萧》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教育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曹风·鳲鸠》说:“仪容无差错,教正四方国。”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家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