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

中庸——第二章

时间:2024-04-19    浏览:750次

第二章

本章提出了“时中”的概念。《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是对“中”解释的根据之一。但“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也就是说中是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这就需要随时处中,这就是“时中”。“时中”和“在中”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但都是中,只是有已发未发之别罢了。君子有此德行,而又随时处中,戒慎恐惧,所以能体现中庸。小人不知修养,任意妄行,自然会肆无忌惮,好走极端,和中庸相反。

 

仲尼曰①:“君子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③;小人之中庸也④,小人而无忌惮也⑤。 ”

【注释】

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②中庸: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③时中:随时而处中。

④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朱皆从之。

⑤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能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上一篇:中庸——第一章    下一篇:中庸——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