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

《孝经》第9章

时间:2025-04-12    浏览:51次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曾子说:“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疑问,在圣人的所有德行中,难道就没有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吗?”孔子说:“在天地之间的所有生灵中,人是最为尊贵的。在人的所有品行中,没有哪一样品行比孝行更为重要的了。在所有的孝行之中,没有哪一样孝行比尊敬父亲更为关键的了。对父亲的尊敬,没有什么比得上在祭天之时能够让父亲及先祖有资格陪侍天帝一起接受祭祀的了,而周公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孝子。从前,周公在都城郊外祭祀上天时,以周民族的始祖后稷陪祀天帝;在聚集宗族成员于明堂进行祭祀时,以父亲周文王陪祀上帝。因此整个天下的所有诸侯都愿意按照各自的职位与等级前来参加祭祀。在圣人的所有德行之中,又有哪一种德行比孝行更为重要的呢?子女对于父母的亲爱之情,产生于在父母膝下嬉戏的幼年时期;日后就以这种亲爱之情奉养父母,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敬父母。圣人就顺应着子女尊敬父母的天性,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地尊敬父母;顺应着子女爱护父母的天性,教导他们去进一步地爱护父母。因此圣人在教化民众时,不需要采取严厉的方法就能够获得成功;在推行行政管理时,不需要采用严酷的手段就能够使天下安定太平,这是因为他们能够顺应人们孝敬父母的本性去引导民众。父子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父母生养了儿女,儿女承续父母的血缘与衣钵,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父亲在儿女面前兼具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这是人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果做儿女的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的人,这就叫违背了美德;如果做儿女的不去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其他的人,这就叫违背了礼法。如果有人用违背美德和违背礼法的言行去教化民众,那就会导致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民众就没有办法去效法他们。有些人不能具备善德带头行孝,而全部是去做一些不善不孝的事情,即使他们能够获取一些名利,君子也照样鄙视他们。君子的言行就不是那样,君子讲话时要考虑这些话是可以讲的,做事时要考虑到这些事情能够获取民众的欢心,君子的品德和原则值得民众尊敬,君子的所作所为值得民众效法,他们的容貌举止值得民众观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法度,君子能够像这样去统领民众,那么民众就会敬畏他们、爱戴他们,也会去仿效他们、学习他们。因此君子就能够顺利地推行他们的道德教育,使他们的政令能够顺畅地得到贯彻执行。《诗经·曹风·鸠》说: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他们的仪态举止没有任何差错。”


上一篇:《孝经》第7-8章    下一篇:《孝经》第10-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