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家

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9课

时间:2025-09-05    浏览:43次

大乘庄严论讲解  69课


 

2017年4月21日

 

今天接着讲《大乘经庄严论》中的六波罗蜜多。这次通过学习本论,我相信大家对六波罗蜜多应该学得比较透彻和详细。以前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但实际上在行持过程中可能很多人没有做到,甚至理论上通达也有一定的困难。现在每个人手里都应该有麦彭仁波切《大乘经庄严论》的注释,网上也有电子版的。我讲第一课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好好看这个注释。讲一部法如果有相关的讲义,就应该提前做一些准备,本论颂词的一些注疏至少也要看两遍以上,应该算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吧。如果没有这样去串习,光是在课堂上翻开书听一下,听课也不是那么专注,听完课就直接走了,这样的话,甚深的《大乘经庄严论》不一定能懂。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是本科生、研究生,我是专家”,但是有时候专家成了“砖家”,不一定能精通很多经论。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到底是分别念还是智慧,自己也要观察。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布施等堪为最胜”。六度的每个波罗蜜多都堪为最胜,是最好的、最殊胜的。每个波罗蜜多都分八个方面阐述,只要把布施搞明白,其他的都能以此类推。

癸二、布施等堪为最胜:

布施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布施波罗蜜多从八个方面看是最殊胜的,具体是那几方面呢?即所依殊胜、事殊胜、缘由殊胜、回向殊胜、因殊胜、智慧殊胜、田殊胜、处殊胜八个方面。

首先是“所依”殊胜。所依怎么殊胜?布施者不是世间的凡夫人,也不是声闻和缘觉,而是菩萨,他的身份非常殊胜,因为他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从证悟和悲心方面来看,跟凡夫人是不同的,这是第一个殊胜。

第二个是“事”殊胜。事是指所布施的东西。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不仅包括少许财物以上的布施,还包括布施自己的家人、身体、头目脑髓——这叫广大布施。法布施是把无量众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通过佛法遣除众生相续中的黑暗,这叫作法布施。无畏布施,就是暂时让众生无有畏惧,比如对国王的畏惧、法律的畏惧,还包括对地水火风的畏惧等。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灾难——比如哪个地方又发生地震了、发生海啸了,如果我们想办法帮助灾难中的人,也是一种无畏布施。从究竟而言,我们为别人宣讲佛法,最后让他们不堕入三恶趣,这是究竟的无畏布施。或者在众生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们去解救、放生它们,这也是一种无畏布施。这是所施殊胜,他所布施出去的事物是殊胜的。

第三个是“缘由”殊胜。菩萨的发心与动机,不像声闻、缘觉和凡夫那样是以自己离苦得乐为主,而是在悲悯心的驱使下,为了利益天下这些可怜的、痛苦的众生,这就是缘由殊胜。

第四个是“普回向”的回向殊胜。一般世间人和声闻缘觉只是回向自己在今生中发财、获得快乐,很多人为什么学佛呢?就是“让我健康、让我发财、让我升官”等等,都是为了在即生中获得快乐,但这是暂时的利益。菩萨最究竟的回向不图今生的回报,也不图来世获得像声闻、缘觉那样寂灭的果位,而是想让普天下所有众生暂时离开恶趣的痛苦,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回向殊胜。

第五个是“因”殊胜。很多人为什么今生爱布施呢?他前世当中在自己的阿赖耶上种下了一个很好的种子,这个种子成为近取因。前面讲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成为俱生缘或者俱有缘。就像种子本身,它是后面果的近取因,我们对它进行地水火风等方面的帮助,比如进行灌溉等,这叫作俱有缘,相当于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即生当中喜欢布施呢?他的阿赖耶上有自己前世的习气和种子,这是最关键的。否则,有些人再有钱、机会再好也不肯布施,哪怕一毛钱都不愿意上供下施,说明他相续当中没有这个习气和种子。

第六个是“智慧”殊胜。世俗当中暂时有三轮的存在——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和布施的对境,但是真正用智慧观察,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的时候,三轮本体都是空性的,最究竟没什么可执著的。

第七个是“田”殊胜。田殊胜共有五种:不论婆罗门也好、商人也好,可怜的乞丐也好,凡是乞讨者都叫乞田;病人等特别痛苦的众生是痛苦田;有些人真的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看起来特别可怜,叫无怙田;(现在这个世界,尤其是中非那一带有特别多的饥饿众生。我那天看到,地中海那个地方因为战争,很多难民想到外国避难,结果在海里面淹死的人一年大概有五千多,很可怕。现在世界各地都发生了种种战争或接近战争,前段时间网上最火的名词是什么呢?“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多人都特别担心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邪行田:有些众生特别具有邪见、喜欢造恶业、崇尚暴力;功德田:具有功德的婆罗门、声闻、缘觉等,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田。

如果从痛苦田的角度讲,痛苦越大的众生,越是殊胜的福田,比如地狱、饿鬼众生比其他道的众生更痛苦,所以它们是最殊胜的福田。如果从功德田的角度讲,境界越高,越是殊胜的福田,比如说凡夫信解行地的人作为福田固然很好,但是不如声闻、缘觉、菩萨殊胜,菩萨也是一样,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越往上越是殊胜的福田。我们要知道,布施的对境有很多不同的田,以上是讲到田殊胜。

《俱舍论》当中也有这些名词,有些刚刚学佛的佛教徒也许不太懂。以后要懂得这五种田,并不是什么麦田、大庆油田,这些不算。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福田、悲田,这些以前也讲过。

第八个叫“处”殊胜。处有三种:安住的信解、安住的作意和安住的等持。安住信解的话,在前面求法品也讲过,这个信解是指对般若波罗蜜多有特别大的信心,比如你布施的话,对布施完全具有诚挚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安住作意的话,前面也讲过,比如品味布施,你由于前世布施的缘故,即生当中完全能想起来,就像义成王子一样,以前在某尊佛面前发过愿的原因,后来自己就完全品尝得到——前世所有的经历全部历历再现,这个叫作安住作意。还有安住等持:自己相续当中有虚空藏等持和很多的三摩地,依靠这种三摩地的力量也可以做布施。

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了一下布施波罗蜜多具足八个方面的功德,也就是从“所依”到“处”之间布施的功德。我们要知道,布施的时候能放弃自己的一切,是最上等的、特别殊胜的布施。

以前我们学过《释迦牟尼佛广传》,不知道麦彭仁波切在那个部广传里面引用了没有——《佛报恩经》里面曾讲到大光明王的故事:大光明王发布消息说,他要布施国库里所有的东西,他的邻国有一个小国,小国的国王平时也对他产生嫉妒心。其实我们看整个人类的历史,古今中外,不管是佛教的历史还是世间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印度的历史或非洲的历史,从历史或者戏剧来看,很多人都有嫉妒心。佛教里面也经常讲提婆达多和他母亲等都有非常大的嫉妒心。

当时那个小国王有特别大的嫉妒心,因为一旦大光明王发放布施而美名远扬的话,对他特别不利。他就在大臣里面要求:“谁去乞讨光明国王的头?我给大奖赏!”但是没有一个大臣愿去。后来他在全国宣布,有一个人为了得到财物就答应了。那人到大光明王那里索要头颅,国王答应了,但是他下面的王妃、大臣等眷属实在不肯,国王说:“我在求取菩提的路上,你们这样阻碍不合理。”他来到花园里布施,要头的那个人身体特别矮小,是很脆弱的一个人,而国王非常高大,他害怕到时候国王不给,就要求国王:“你自己把头发拴在树上,这样我才可以砍你的头。”国王就这样做了,当时树神很不高兴,猛打了那人一耳光,令他晕倒在地,但国王呵斥树神说:“我布施的时候你怎么能阻碍呢!”那人醒来砍下了国王的头,国王还用自己的双手布施给他,并进行了发愿。

我们看到这些布施身体的公案会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这种现象不一定非常多,不过也有一些人的心态跟常人有所不同。今年上半年,有个伊朗的年轻人杀死了另外一个年轻人,按照他们的传统一般判死刑都是绞刑。实施绞刑的时候,绳索拴在上面,犯人就站在一个小木凳子上,被害者的母亲只要轻轻地把小凳子踢出去,他当场就吊死了。他们一般都是这样进行绞刑,以前萨达姆还是谁也是这样。当时杀人者和被害者的双方家人都来了,但那个母亲只是扇他的耳光,并没有把木凳子踢开,最后还把他的绳索解开,把他放了。当时那个年轻人出现的时候也特别伤心,一直不断地喊:“能不能救我……”受害者的母亲跟他的母亲说:“我知道失去儿子的痛苦,我不愿意你也变成丧子之人。”可以说她已经把他们从这样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了。她这种行为在现实中可以说比一般人伟大,虽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但和一般世间人比较而言是很不错的。《菩提资粮论》中讲过:“修行布施时,常于受者所,应生福田想,亦如善眷属。”我们在行布施的过程当中,不能把布施的受者想作“他是乞丐,他是可怜的人”,而应想“这就是我布施的机会,他就是我的福田。”就像我们供养佛,如果没有佛就没办法积累这种资粮,同理,想要积累布施资粮的话,有时需要有乞讨者,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向你索要任何东西,都要把他看作善知识或善眷属,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而不能这样想:“这是乞讨者,非常讨厌,完全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我是一个老师,就像对我的学生一样来对待。这就是菩萨的行为,与一般人的生活观念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以上讲的是应生福田想,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有没有做到。

接下来其他的颂词基本上都相同,我也不广说,只是把前面的持戒、忍辱等名词变一下,其他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持戒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持戒波罗蜜多也是一样。

“所依”就是菩萨他自己的身份。

“事”是菩萨所守的戒,也就是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所守持的事殊胜。

“缘由”殊胜,就是慈悲众生。为什么持戒呢?小乘或其他一些宗教持戒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快乐、自己获得寂灭等,但菩萨持戒就是在慈悲心的驱使下利益众生。比如说我们持八关斋戒或居士戒,以大乘的菩提心来摄持的时候,是以慈悲心为前提、动机,“因为众生很可怜,我自己先要持戒,然后才能度众生,不然我自己都不守戒律,要给别人讲戒、做示范是绝不可能的”。

“普回向”也一样,把这种持戒的功德普皆回向。

“因”殊胜是前世持过戒,有这种习气。有些人持戒特别困难,因为即生当中才开始持戒,有些是生生世世守过很多清净戒律的原因,即生中自身烦恼特别少。所以,有些人持戒特别痛苦,非常困难、很烦的。有些人不管在任何时候持戒都很清净,而且不会有什么障碍,他的习气用世间语言来讲,即所谓“底子”比较不错,他刚开始起步的时候“资源”很好。有些人以前完全没有任何资粮,这样就很困难了。

第六个“智”,以无分别智慧来摄持。

第七个是“田”,主要是持戒的时候以大乘的戒律把众生安置于大乘当中,是缘大乘的法而不是缘其他的。

第八个“处”,就是信解、作意还有等持三处,跟前面一样。

以具足这八个方面的方式守持清净戒律是最殊胜的。《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智者常依菩提心,而于心意不染着。”智者菩萨持戒根本不会有傲慢心,心非常清净。“我今天守持清净戒律,我如何如何好”,他没有这样的傲慢心。他守持清净戒律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在利益众生的前提下守持戒律非常容易。

安忍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安忍也是一样。安忍分为三种:忍受别人损害的安忍、耐受各种苦行的安忍和谛察法忍,但《大乘经庄严论》对安忍的分类与其他一些地方不同,全部是跟六波罗蜜多有关系,跟菩提心有关系,跟众生有关系。

安忍的“所依”,就是修安忍的身份;“事”就是上面所讲到的这三种安忍;“缘由”就是安忍的动机;还有安忍的“回向”“因”“智”“田”和“处”都是最殊胜的。作为菩萨应该修安忍。以前有忍辱仙人的故事,当时他的身体在花园里面被分成八块,但是他没有产生任何嗔恨心,一直修这种安忍波罗蜜多。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了佛法,在住处等等方面,可能有时候需要苦行,现在饮食上的问题不是很大。刚才我跟佛学院的一位管家回忆,最早大概三十年前,我们刚来的时候,那时佛学院大概二十天分一、两块钱,生活是比较苦的,烧水没有电也没有木料,我们到山上去背牛粪、背树丫,我都经常去背。那个时候心情很好,每次到很远的地方去背牛粪,心里就想“这是为了佛法而苦行,应该很好”。住的方面也是不断地借房子,基本上能安住下来的时候,主人又要回来了,然后又要搬出去。现在看到佛学院的有些道友搬来搬去,我还是感同身受的。有一次实在是找不到房子,只找到一个像院子一样的地方,到处去问:“这里能不能借?”但后来也没有借到。

我们刚开始来到佛学院确实没有电,也没有公路,每次买一点东西也要到县上去,那个时候也没有钱,就买一两包挂面、一点煤油,晚上没有电灯,只有煤油,有时候是买几根香,点香来看书。但那个时候很精进,比现在还精进——包括背诵,现在我们炉霍有些寺院的年轻人不想背诵,堪布给他们说:“如果你背四百个颂词,我就给一千块钱。”那些年轻的小和尚就特别喜欢背书,最后堪布一算——“哦,可能自己的钱不够了”

(众笑)。现在好像要求背书也要给钱,不然他们不背。

我们那个时候虽然条件很差,不过跟以前上师如意宝他们到石渠求学的时候比起来,确实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是从这里走路去石渠,我们坐车都是很累的,确实想象不出他们一路上有多么辛苦。你们现在至少交通比以前方便,吃的也有,看书点灯也没有什么困难。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晚上点煤油灯,但是灯芯不敢太大了,不然煤油很快烧完又要到县上去买。有时候佛教的这种苦行真的很有意义,生活越苦,也许心里面学得越扎实。越安逸、越舒适的话,就像过天人般的生活,有时候就不愿意修学、也感受不到轮回的痛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安忍的八个方面和其他波罗蜜多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安忍不仅仅是忍耐,就像《大宝积经》里面讲“菩萨摩诃萨,忍一切苦,不舍众生”,最关键的是要不舍众生,别人陷害你的时候,不是“我不说话”就行了,有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帮助他,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教思想。现在很多宗教是做不到的,尤其有些宗教只对自己本教的教徒比较重视,对异教徒一概敌视,大家也能看出来,以前世界上有那么多战争是因为宗教而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也有很多。

以上是讲安忍,下面讲精进。

精进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精进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和利生精进。《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跟我们以前的分法有点不同,这里有利益众生的精进,表面上看来好像你没有做什么,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你特别卖力的话,也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精进。

精进也是在所依、事、缘由、回向、因、智慧、田以及处这八个方面完全超胜世间。精进的话,菩萨哪怕是为了度一个众生,历经多劫一点也不嫌烦,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没有精进心,尤其是个别佛教徒,有时候特别懒惰,这样的懒惰会使世间和出世间的修行境界都没办法增上。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说:“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所有盗贼里面没有比懈怠、懒惰更可怕的贼。盗贼有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盗贼只能偷走你的钱包、银行卡、身份证等,现在有些盗贼比较厉害,网络上的盗贼更厉害,但是他们当中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懒惰,天天都是晚上睡得特别早,早上起得特别晚,白天也一直在懒惰、散乱,这种懒惰的贼不知不觉中把我们的善法全部都偷完了。原来我们自己好好闻思修行积累了一部分善根,后来因为很懒惰的原因,这些财富全都被偷光了。

所以我希望,正在闻思修行的道友不要退失信心和精进,不然特别可惜,我们积累这样的智慧和福德资粮特别不容易。有时候我们做善事方面力量真的比较薄弱,造恶业的话很多人的力量都比较强,我们还是不要让懒惰的贼将我们的善法全部盗光。

下面讲第五个波罗蜜多——禅定。

禅定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禅定在这里分为:现法乐住禅定、成就神通的禅定、利生禅定。我们有时候为了利益众生特别辛苦,有些人给我讲:“我现在因为发心做利益众生的事,一直耽误了修行。”其实这本身也属于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如果我们真的去利益众生,哪怕天天扫地、扫厕所、看门、做饭,做任何一种工作,如果很好地用菩提心来摄持,表面上看来你特别忙,但实际上你就是天天在禅修。有些人说“我现在要修禅定,不发心”,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这是利生禅——利益众生的禅定。

汉地的《菩萨地持经》,是哪位法师翻译的忘了(《菩萨地持经》。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也就是藏地《瑜伽师地论》里的《菩萨地论》,里面也讲到禅定分为三种。

一是现法乐住禅定。就像我们前两天讲的一样,世间的禅定、禅修,包括现在一些公司、集团或学校里面特别流行的禅修,比如瑜伽等等,有些属于现法乐住。

让人的身心直接有一种很快乐、很放松的感觉,“放松、放松、再放松”,有一个人说“我现在没办法放松了,有点紧张起来了,怎么办?”这是现代社会当中帮助人身心放松的一种禅定,虽然它没有很深的理论和很高的境界,但是无始以来众生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特别痛苦,一下子能让其身心稍微放松下来,会有一点寂静和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这是现法乐住禅定。

二是成就神通禅定。一般依靠菩萨的一个三摩地、一个禅定的话,能开发无量无边的禅定,比如狮子奋迅、楞严禅定等等,像显现神通一般,特别特别多。

三是利生禅定。即利益众生的很多行为,包括讲经说法、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一个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行为,都是一种禅定。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心对利益众生非常专注——所谓“禅”就是心对外不散的一种专注,我在利益众生过程当中,没有自私的心,而且利益众生恰恰是大乘菩萨最核心的价值观,可以说,大乘菩萨除了利益众生外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大乘小乘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发心不同。

我每天学习《大乘经庄严论》都有很多新发现,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有好好修禅定而有点惭愧,如果这样死了好像会留一点遗憾,但看到这些教言的时候,才知道利益众生也是一种禅定。在利益众生方面不敢说很真实地——但相似地也一直在不停地努力,这也算是一种利益众生的禅定吧。所以我们堪布也好、堪姆也好、法师也好、居士也好,不管是什么身份,有时候会觉得“我现在没办法,本来想好好发心,但是因为太散乱了,我想去好好禅修”,实际上我们很多发心、利生的事业都是一种禅修,这样的禅修很有必要,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很重要。

当然我们也特别强调,对于佛教的一些境界应该不断地、善妙地去修持。《佛说华手经》里讲:“一切佛所行,及诸深妙法,善习三昧故,皆悉能知见。”所有佛的境界、甚深的妙法,都要善于修行三摩地,这样才能见到。我们口头上再怎么说,没有一点修行的境界也不行,自己早上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或者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有空的时候,应该尽量安住在以前所修过的法的境界中。你安住的时间越长、修行工夫越好,给别人讲就越容易,自己弘法利生也可能很容易。如果你自己一点都没有下功夫,光给别人讲空洞的理论,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通过善妙修持三摩地,对佛教的最甚深的境界,以及一些甚深、微妙的法要也会了如指掌,面见本尊或修其他的法不会有任何困难。我们有些法师,因为在背诵方面、禅修方面都特别精进,在利他心方面也很有修行的兴趣,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我们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并没有什么法师或辅导员的名称,但是自己的智慧自然而然能饶益很多人。

包括现在的居士群体当中,有些居士十几年以来由于自己不断努力,对身边的人影响非常不错。有些人可能因为并不是真正在修行,到了不让继续发心或某个因缘需要调整的时候就接受不了,由于自私心,使身边的居士也受影响。一个人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修行如何,到了关键时候看他的态度还是能看得出来。遇到大乘佛法特别不容易,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尽量多修一些。

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很复杂,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令很多人的心特别迷乱。特别要注意有些小孩,很多家庭都给孩子买ipad或者手机,“把这个给他的话,让他玩一玩,我清静一点”,孩子就白天晚上都在看恐怖动画片或玩游戏,家长根本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直玩,他们会把人生也看作游戏,最后好像对杀人也无所谓,在现实社会当中好像也在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那天有一个中国的孩子在网上说“我要自杀了,你们给我点赞!”居然有很多人不断给他点赞、随喜,劝阻的人很少,最后他的实况真的在众人面前展现,仍有很多人觉得很好。这种情况在全球来讲都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在寂静的山里也许不会发现很多问题。

有时候我想,再过一段时间,一代一代的这些年轻人——现在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当他们变成大人,当他们有实权、有技术,整个世界掌控在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会不会用各种原子弹、各种武器来损害世界?因为他从小接收的都是这种观念,人从小养成的这种观念还是很起作用的。所以很多佛教徒的家庭,也要关心一下你们身边的孩子天天玩的内容是什么,当他长大之后,如果他特别“精通”这些,也有点危险。

那天有人采访美国总统特朗普:“你为什么把五十九颗导弹扔到叙利亚?”他回答说:“这挺好啊,我正跟某人一起吃甜点,这个甜点特别美味,这时他们问要不要现在开始?我说,可以了!”领导一边吃美餐、一边扔导弹,现在国际上是怎么传的,大家也知道。在虚拟生活当中长大的这些人,暂且不说什么修行、利他,恐怕到一定时候连保护自己的念头也没有,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会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

智慧所依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田及处,承许最殊胜。

智慧也是这样的,它包括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智慧,还有了知成办利益的智慧。六波罗蜜多的智慧也包括通达二谛的智慧,还包括利益众生的智慧,这个很关键。它的所依、事、缘由、回向,还有因、智慧、田、处,这八个方面也是非常殊胜的,所以智慧波罗蜜多具有这八种殊胜。

这里我要讲一下成办利益众生的智慧。智慧包括通达《中观根本慧论》和《入中论》里面讲的二谛,可能没学过的人根本不知道二谛是什么,希望你们还是要掌握一下,这对你们来讲很重要。但是仅仅通达空性和世俗二谛是不够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利益众生。可见,佛教的智慧跟世间的智慧有点差别,不管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多数人的希求的利益是什么呢?可能只是维护自己、养家糊口。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都是这样,我去过很多学校,经常问他们分管教务的教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获得高学位、让他们家庭幸福。但是放眼一看,不要说是考虑全部众生,从整个世界的福祉进行考虑的人也比较少。现在各个国家、许多家庭的人都是想着自己,没有想到利益众生。没有想到利益众生的话,的确这个世界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作为菩萨应该以各种方法来利益众生。就像《四百论》所讲(《四百论》:“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善巧的医师没有一种病不能治,同理,“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获得了善巧力的菩萨,不能度化的众生是很少的。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善巧方便,自己度不了身边的人,还认为“这些都是坏人,都跟我没关系!”其实真正具有善巧力的菩萨,许多众生都是可以被度化的。不能度的有没有呢?暂时是有的,在佛陀面前也有个别人,佛陀从东边来他就往西跑,从西边来他就往北跑。但是我们不具足善巧方便的话,度化众生是很难的。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认为在度化过程中确实需要一种善巧方便。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有理就可以,但有些地方只有道理不一定行得通,虽然你讲的道理非常合理,但是这种道理在某些地方、某些群体、某些国家、某些家庭,尤其是在某些人面前也不一定讲得通。你给他讲的道理非常好,但他是不讲道理的人,这就根本没办法。所以你不如随顺他:“你说得非常对,你要的是什么啊?”现在很多家庭互相吵架、闹离婚,双方都认为对方不讲道理,都认为自己有道理,实际上,也许是因缘已尽,也许是因为缺少善巧方便,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价值观,他的道理是他的道理,我的道理他也不承认。

在这种情况下,我现在一直想,我们佛教徒做人,要把环境、气氛弄好,尤其是国外的一些佛教徒。因为国外的知识分子比较多一点,汉地有些知识分子的个性也比较强,到了国外聚集在一个群体当中的话,有时很难有和谐的气氛。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从小都是个人主义,尤其是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从小父母、老师都把他当作掌上明珠:“你是最特别的!我的宝贝啊,你是家庭的依靠啊!”从小活在这样的赞叹中,别人稍微对他有点儿不恭敬就不行,再加上自己有一种傲慢心——我是在什么地方留学的,我是很了不起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傲气的话,他有他的傲慢,我有我的傲慢,那我们之间和合的话很有困难。为什么现在很多基督徒和其他一些宗教人士他们能合得来,而我们佛教徒全是水火不容呢?互相之间当面“你好、你好”,背后就是“那个人很坏的!”——这样不好。

所以我们要先把人做好,做好人后再学小乘佛法,学小乘佛法后再学大乘佛法,然后再利益众生。修行人应该放低自己,自己的傲慢从小都已经惯了,都有很多不好的习气,把这些习气洗掉,多看别人的功德,少看别人的过失,多对别人赞美,少说别人的缺点,这样慢慢自己也有一种容身之地。否则的话,有些大乘修行人就像有些教言里所说,如同把很多牛角放在口袋里,一点都没办法平和。你们都知道,牛角是弯弯曲曲的,我小的时候,村里经常卖牛角,能赚一点钱。有些牦牛早就死了,只留下骨架,我经常到山上去,把那些牛角全都放在一个口袋里背着,然后拿到县上去卖。这个时候,自己就感觉得到那些牛角放在一起是特别不和谐的。佛教徒不应该像许多牛角装在口袋里一样,应该和谐相处,有一种和睦的气氛,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所应做的。

上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8课    下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7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