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家

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70课

时间:2025-09-05    浏览:64次

大乘庄严论讲解  70课

 

2017年4月27日

 

癸三、以赞叹布施功德为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为一众生乐,

累劫受害喜,何况实反之。

下面以布施为例讲其他的波罗蜜多。菩萨的布施是这样的:哪怕只是为了利益一个众生,让一个众生快乐,都想把自己的财富等布施给他。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在一个大劫当中(按世俗的说法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年中)忍受别人的损害也心甘情愿,不但没有抱怨和伤心,还有一种欢喜心。为了一个众生——这句话很重要啊!更何况他的行为能够利益芸芸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那菩萨无论在多少劫中受苦,肯定是更为欢喜了。为一个众生,他都愿意接受所有痛苦,这种菩萨愿将自己的所有快乐布施给众生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发菩提心的人也是这样,看到所做的事对众生有利、看到众生快乐,自己就不愿意退了,就愿意做下去。比如我们有些老师,刚开始是发心一年左右,后来觉得自己对身边的孩子真是有一些利益,如果他走了,可能部分利益就没有了,所以一直发心很长时间。

当然,这里讲的是菩萨的伟大。我们反观自身,为了一个众生让我受苦多少年的话,可能我们都会很纠结的,并不是那么容易。虽然这是大菩萨所做的事情,但是我们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陀的追随者,也应该这样想: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有些身心劳累和痛苦都应该接受。

《百缘经》里讲过,好像佛传里也有这个故事:佛在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国王,当时看相的人通过观察预测未来十二年中会发生饥荒,国王就把国库里所有的粮食分给大家,每个人可分到大概我们所谓的二升左右。粮食全部分完之后,有一个人说,因为登记的时候没有他的名字,他没有分到,现在能不能分给他?国王就把自己的粮食分了一半给他。国王的布施感动了帝释天,因为国王分一半给别人,他自己将在六年中没有食物。为了帮助国王圆满布施度,帝释天故意现为婆罗门的形象,又向国王索要剩下的那半粮食。国王心想:我在无始轮回的长河中,不知已舍弃过多少次生命,但都没有对众生有一分利益,这次布施的机会对我来讲太可贵了!他很欢喜地把剩下的粮食都布施了。因为他的善心力非常广大,最后饥荒也消除了。

从佛传中看,如果以虔诚之心去布施自己所有的食物或身体,反而世间当中真的会发生很多所谓的奇迹,本来是要出现灾难和痛苦的,但是因为有人发了特别强烈的菩提心,以此善心的力量,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乔美仁波切的《山法》里说过:如果我们以特别虔诚的心祈祷三宝,通过虔诚心和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在因缘聚合之后,相续当中的很多苦恼和不顺利全都会消除。所以,这种心的力量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大家遇到一些事情,心里面不舒服、不快乐的时候,就应很真诚地祈祷上师三宝,依靠这种力量,很多恶缘的确会化为乌有,这也是我们自己从修行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每次我们比如说身体不好、做噩梦或者感觉不妙,如果在这个时候特别虔诚地祈祷,当祈祷的力量和三宝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因缘聚合时,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善妙结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里讲到菩萨为了一个众生而这样布施,大家应该记住。

众生为求财,坚稳施众生,

众为身求财,坚稳百番施。

正如《入菩萨行论》所讲,凡夫人和佛菩萨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凡夫众生特别爱财,正因为特别爱财,所以经常被寻求财富、守护财富、积累财富的贪执一直束缚着,财富给很多人带来特别多的痛苦。而作为心非常坚稳的菩萨,他对自己最爱的财物等都能心甘情愿地布施给一切众生。

详细地说,众生是怎么求财的呢?众生是因为贪执自己的身体或寿命,因此而保护、积累了许许多多的财物,而菩萨不但自己不爱财——不贪财,甚至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财物和最可贵的东西,只要看到众生有需要,他都愿意布施。

汉传佛教的《经律异相》中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叫作日月明的国王,他做了很多布施。有一个盲人来到他的国家,特别祈求要他的眼睛,国王就答应把自己的双目挖出来给他,有人劝阻他的时候,他说:我在生生世世中已经无数次布施过自己的眼睛,须弥山可以称量,但我布施眼睛的数目不可称量。

《百业经》和《贤愚经》里也有类似的公案。佛当月光国王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头布施给众生,当时树神出面阻拦,他说:我在这棵树下已经布施了无数次头颅,你怎么还给我造违缘?

菩萨在行持大愿的漫长过程中,布施自己的身体无数无边,这样的菩萨,怎会对其他财物有吝啬心呢?所以菩萨跟凡夫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增一阿含经》里说:“智者随时施,无有悭贪心,所作功德已,尽用惠施人。”作为智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众生,没有什么吝啬之心,不仅自己对财物没有执著,而且还愿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凡夫对自己的身体、寿命非常贪执,对财富的贪执就更不用说了,而菩萨愿意把这些布施给所有众生,这就是菩萨与凡夫之间的差别。

施身尚心乐,轻物何须说,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

菩萨是怎样布施身体的呢?下面讲了,菩萨在将身体(包括自己的头目脑髓)布施给其他众生的时候,不但没有痛苦,还有一种很快乐的心,更何况对于布施财富等身外之物——菩萨不但没有什么疲倦心、嗔恨心、烦恼心,还有非常欢喜的快乐之心。他所得到的快乐,在世间当中无可比拟;在出世间当中,声闻和缘觉出世间的快乐也没有办法比。菩萨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其他众生的这种快乐心非同一般,虽然一般人布施也有一些快乐心:“我今天布施了多少多少财物!”但和菩萨的快乐无法相比。

我们最近讲布施,我们佛学院里这些乞丐手里的钱也拿得越来越多了。但你们有时候也要分析,《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也讲过:布施如果成为众生快乐的因,我们可以布施;如果这种财物不能成为众生快乐的因,就不能随意地给。因为一些魔众、魔众眷属或疯狂者,他们可能拿钱来做一些坏事,所以布施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否则的话——有时也不好说,现在世间中有些看起来可怜兮兮的人很有钱,有些也的确是很可怜。我们佛学院当中有一个戴着红色帽子、现出家相的人,每天都来要钱说“放生、放生”,有些堪布让他离开,听说他“辩论”很厉害的,我倒是有点怀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佛学院也一直在探讨,如果真的很可怜,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布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有些人一直以这样的名义来乞讨,变成他自己的职业而不愿意做事情,那就需要观察。年轻人现在打个工,做点什么事情应该不是很难,这个时代跟以往的时代有点不同,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能干的人,不管到哪里,如果身体上没有特别严重的疾病,维持生活应该没问题。所以,我们要会观察和分析,不会观察的话,一味地布施也可能误入歧途。

当然作为菩萨,见到乞讨者生起欢喜心是很重要的。《大宝积经》里说过,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失踪了,他开始很痛苦,最后儿子失而复得,得到儿子的时候他非常欢喜,但是这样的欢喜心跟菩萨见到乞讨者的欢喜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菩萨见乞人,其心大欢喜,长者欢喜分,十六不及一。”这个比喻里面,菩萨见到乞丐的欢喜心,长者儿子失而复得的欢喜心,两者相比,菩萨的欢喜心远远超过长者。世间中有些人也失去过自己的子女,最后失而复得就会无比欢喜,而菩萨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如果遇到乞丐,会生起更大的欢喜心。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欢喜心呢?就像《入行论》所讲,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如果我们把身体布施给众生也会非常愿意,而且没有痛苦,一定可以获得这样的欢喜心。

因此,从这个层面讲,菩萨应该是可以捐献器官的。因为你离开世间后,尸体上的器官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如果你生前是菩提心很强烈的人,到你死的时候,可能割你的器官也不会有很大的感受和痛苦。我自己也想过很多,比如我一旦离开这个世间,至于怎么对待我的身体,我应该不会有什么执著。因为自己活着的时候,对身体也不算特别执著,无所谓的,一旦离开了世间,更去执著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的。

我们大乘佛教徒将来也有必要研究捐献器官的问题,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器官移植,只要众生能够得到利益,这方面的顺缘他们也会提供。我今天并不是说必须做这样的事情,但佛教徒把很多大乘经典、密宗中阴法门方面相关的经论和续部结合起来思考,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将来一旦离开这个世间,如果身体的一部分还有用,捐给众生也是有必要的。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应该可以做很多事情。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具有智慧的菩萨,他自己的身体、受用、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布施给乞讨者,乞讨者得到布施的欢喜心非常大,但是不如菩萨行持布施的欢喜心大。比如说我布施别人身体也好,财物也好,法布施也好,虽然别人已经得到身体、财物或法,但他的欢喜心跟我比较起来的话,不一定有我如是欢喜。比如说我给某个众生一千块钱,我可能很欢喜:“某个人很困难,今天我给了他一千块钱。”我心里的欢喜心远远超过得到一千块钱的人的欢喜心。菩萨应该会有这样的欢喜心。

具慧施无财,思自具财富,

乞者圆受用,不思自富有。

具有智慧的菩萨愿意布施一切,虽然自己没有什么财富,但通过思量还是觉得自己很富有;乞讨者虽然圆满受用,但自己不会觉得自己是富裕的、有很多财富,二者有这个差别。有些众生作为乞讨者,他们一直觉得“我很贫穷”,心里很贫穷。作为布施者,即使所有财物都已经布施了,但他的内心当中还是很满足、很有富裕感。《大庄严论经》里说过:“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有些人虽然有很多金银珠宝、种种资具,从物质方面看特别富有,但是因为没有对三宝的信仰,所以这个人可以说非常贫穷。当然,对于个别没有信仰的人,我们不能直接对他说你是很贫穷的,但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他的心里很空虚,没有什么所依,没有皈依处,这种人是很痛苦的。

《大庄严论经》当中还讲过:“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虽然没有任何财富,也没有什么其他资具,没有珠宝、房屋、车子,什么都没有,但是你有颗特别虔诚的信仰三宝的心,就说明你是世间当中最富有的人。所以,即使你身无分文、非常贫穷,但是你在精神上特别富裕。有信仰、有长养自己的依靠处,有上师三宝可以依靠,的确在人生当中非常有意义。

有时候富贵者和贫穷者很难分,有些特别贫穷的人,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很富裕的。有些人可能即生当中是富裕的,但是来世非常贫穷。以前有一个人对自己的仆人说:我死的时候,要把所有财富都带走。当时仆人心里面想:所有的财富都要带走?是不是把剩下的财产都陪葬?后来这个人接近死的时候告诉仆人:把我的财物全部拿去布施、做功德。他的意思是做完布施后,他可以把功德带到来世去。

有些富贵的人,即生当中福报很大,可能是因为前世做布施特别多,但是今生当中如果没有做一些善事,来世会不会变成特别贫穷的人也难说,因为前世所积累的善根全部享用完了,即生当中又没有再做什么善事。比如,我们的手机已经充好电,用完没有再充的话,下一次要用的时候就没电了。同理,我们自己遇到僧众等特别殊胜的对境时,我觉得最好还是做一些供养。因为现在是不是真乞丐也确定不了,给某些乞丐一毛钱二毛钱、一块钱二块钱也不一定能积累大的资粮,但在佛宝、僧宝等三宝所依面前做供养的功德非常大。或者如果看到身边有一些真正可怜的病人,自己亲自去帮助,这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网络上、微信上的信息有时候也不可信。我那天看到一个人在乞讨,他拿了一个介绍信——我以为真是这样,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现在在华西医院住院,但我一看介绍信,离现在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

现在世间的确比较复杂,我们要用智慧来观察。

如果因为一件事情受骗,就对所有乞丐、乞讨者都拒绝,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我们需要选择。现在这个社会,我觉得是选择特别多的一个社会,无论生活、修行,还是做布施,跟以往都不同,选择太多了,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变得特别复杂。你看我们吃的食品的选择是特别多的,上网一看特别多,衣服的选择也特别多,看的书、做的事情——这些选择也太多了。这样的话,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最后可能自己都不知方向。这个社会确实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没有正知正念,可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都很难维护好。

《大乘经庄严论》里面经常说菩萨是坚稳者,比如说人际关系,他不会因为今天不开心,为一个小小的事情就马上翻脸,一般发菩提心的众生,他的性格是很稳定的,他利益众生,不会因为遇到一点点事情就马上退了、跑了。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变成坚稳菩萨,人格稳重是很重要的。

刚才讲到,我们一是要成为一位坚稳菩萨利益众生,二是自己应该做一些布施,在还没有离开人间的时候,可以把财物布施给众生。现在很多人虽然拥有财富,但这些在死后也许变成争论之因。

前几年,有一个非常富贵的云南人准备到法国买一座酒庄,这个富人带着儿子乘直升机参观酒庄的时候,结果飞机从空中坠毁了,父子双双遇难。他死后,他的妻子跟他八九十岁的父亲,为了遗产一直打官司,闹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有时候财富——人活着的时候自己没有用上,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但对他没有任何功德,甚至在他背负了很多业。财富——用得好的话,是今生来世快乐的因,用不好,就是今生来世痛苦的因。因此在自己拥有财富的时候,布施给众生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讲,具慧的菩萨虽然没有财,但是他很富足、很满足,觉得我很富裕、很快乐。有些修行人就是这样,要么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要么住的地方特别小,但是他很满足:“可以了,我如果住在山洞里面更冷啊,你看哪有这么大的山洞!很多修行人在山洞过一辈子,我的条件比山洞好。”他吃的、穿的都非常简单,但他很知足,甚至还愿意布施。有些乞讨者其实很富裕,但还是不满足,有很多痛苦,觉得一直不够、不够,这辈子变成乞丐,下一辈子也这样。在这个世间当中,有满足感、知足少欲的人应该是天下第一富,“知足之人,天下第一富”,这是诸大德在不同的教言当中讲过的。

具慧施如理,满愿思大益,

乞者得多财,不感施者恩。

如享路边果,有情受广财,

无虑自受用,乐施唯菩萨。

这里讲具慧菩萨很愿意布施,布施的时候特别有恭敬心,没有傲慢心,布施的行为如理如法,布施的速度很快,布施的态度也很好。如果没有特别多的财富去布施,用很温和的语言说话,或者面带可爱的微笑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布施了,但是态度很不好:“走走走!去去去!不要来不要来!”菩萨应如理地布施,满足众生各自的愿望,不管是求财的、求法的、求身体的,都满他们的愿。

布施后菩萨不会认为:“我对他恩德很大,你看今天我给他那么多的东西。”而是这样想:“在我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这个乞讨者,对我来讲真的恩德很大。”菩萨觉得乞讨者的恩德非常大,是自己修学菩萨道最好的助缘。反过来说,作为乞讨者,虽然他得到菩萨给予的很多法或财富,但他不一定像菩萨一样有感恩心,这也是正常现象。

有些人经常抱怨:“他刚来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我对他怎么怎么好。”“他来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吃的也没有,我对他特别特别好,后来他变成大法师就不理我了,我特别受不了,我很讨厌他!他刚来的时候瘦瘦的,特别可怜,现在看起来红光满面,我简直受不了了!”其实不管刚来怎么样,最后怎么样,你就不要特别祈求获得一些回报,做布施求回报并不是很好。

很多受惠者没有感恩之心,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包括我资助的一些学生——有些还是有感恩心,但有些得到工作之后,特别不愿意提我们,他觉得以前接受过资助是很不光荣的,一定要把这段历史忘掉,后来遇到我们也是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那天我遇到以前资助的一个学生,他在一个路口当警察,他出现在我面前时,好像很不愿意地把帽子揭下来,然后又戴上去,转身就走了,我故意叫了一下他的名字,他有点不好意思,就勉强过来了。但我并不是为了让他给我报答恩德,只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要有报恩心的。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是不是这样的呢?

为了得到报答而对别人好的话,这不是真正的菩萨的布施,菩萨的布施是即生当中不求回报,也不求来世的果报,是很纯洁的布施,我们也要如此布施。《毗奈耶经》里面讲:“若无求乞人,我施谁当受?”如果没有乞讨的人,那我布施给谁?应该以这种心态来布施,这是最纯洁的。可是我们始终带有世间的习气:“我今天做了好事,我是他的恩人。”从来不会想:“这个乞讨者是我的恩人。”这里有一个比喻:在遥远的路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果实累累,过路的人都可以随意享用果实,但这棵果树不会有希求报恩的心:“我今天给人们提供了这么多水果,他们会不会给我报恩?”没有这样的。同理,有情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也应如此,虽然众生在我这里得到很多财物,但我根本不希求他的回报。菩萨对所有财物随时随地都乐于布施,这就是菩萨的行为,除此之外不是真正的菩萨。

菩萨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施物都可以布施。比如在时间方面,他不会说:“我现在是闭关期间不布施。”“最近我心情不太好所以不布施。”“我现在年轻不布施,退休再布施。”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布施。在环境方面,他不会说:“我在这个地方不布施,我到那个地方去布施;我到英国去可以给你布施,我到美国去可以布施;在中国不太方便,在印度不太方便。”他在任何地方、任何形式下都可以布施。在所布施的施物方面,他不会说:“这顶帽子很好看,我舍不得布施,这个比较难看的给你。”真正的大菩萨,他布施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东西。当然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最爱的东西舍不得拿去布施,除非乞讨者把它抢走了。所以,真正菩萨的布施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很难想象,对吧?

布施已经讲完了,讲得还是非常细的。大家以后想布施的话,可以翻开《大乘经庄严论》,布施的相关道理都讲得很清楚。下面讲精进。很多人特别精进,我想你们会特别喜欢学,我也知道你们特别精进的原因,从这里的内容中也能看到你们的影子。

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子一、略说:

首因作用别,相别所依别,

四违对治别,知精进佛说。

佛陀所宣讲的精进有六个方面的特点:精进居于一切善法的首位;其原因,即在一切善法当中居于首位的原因;精进的作用差别;精进的相差别;精进的所依差别;四种违缘之对治的差别。下面我们进行广说。

子二、广说:

善资精进胜,依彼随得彼,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

前面也讲过,精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在世间人当中也确实是这样,有些特别精进的人很成功。有些特别懒惰的人,虽然有智慧、有财富、有许许多多的资源,可是因为自己不精进,一味懈怠,世间的业绩都没有获得。就像《入中论》(《入中论》云:“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里讲的一样,所有的功德都是跟随精进的,有上等精进的人,就有上等的成就,下等精进的人,他世间的成就和出世间的功德也是下等的。

1.在所有的福德资粮当中,精进是最好、最胜、最需要、最重要的。学佛的居士当中,有些人真的是有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对三宝所依自然而然有很虔诚的信心。这种精进心并不是一天两天,十年前、二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也依然如此,我相信他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也会如此精进。佛学院有些人在刚开始闻思修行时,特别有智慧,但是后来因为没有坚持精进闻思修行,中间就夭折了,现在是杳无音信,很可惜的。有些甚至在修学上面一点所为都没有,特别可惜。有些人能一直坚持下来,比如说有些法师,一直讲经说法不断,有些法师不断地修行。他们的精进就好像佛经当中经常讲的如江河的相续一样,白天是哗哗地流,晚上也在流,没有什么间断,不会一会儿休息一下,没有这样的。我们有时候可能偶尔累了,偶尔休息,偶尔有点心情不好,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长远来看,我们对经论的闻思修行是不能间断的。

有些居士可能世间的违缘确实比较大,虽然遇到了善知识、殊胜的环境,在听课的时候可能是:“我要精进!我一定要精进!”但后来遇到各种环境和一些对境的时候,这颗热情的心就又慢慢退失了。精进跟福报也是有关系的,有福报的人,他能一直精进下去、一直努力。我看到一些老修行人——有些老堪布,现在眼睛都看不清文字了,但还一直在学习。藏地有一些爱闻思修行的、特别好的法师,一辈子都在讲经说法,一辈子都在修行佛法的状态当中度过,这样自身也很快乐。我觉得精进的人是特别快乐的。

2.精进是一切善法当中最殊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依靠精进能够得到所有的善法。如果没有精进,任何白法或者善法,可能都得不到,即使能得到一些,也是很少很少的。有些人可能认为:精进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禅定、智慧,因为禅定、智慧是能压制烦恼、断除烦恼的,这个很重要吧?当然,智慧、禅定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精进,就压不了烦恼,也断不了烦恼。

有些修行人特别特别聪明。我看到大学里面有些学生、老师,聪明得不得了,计算机都不需要了,自己计算什么都是很快的。但是因为聪明过头了,再加上不精进,特别懈怠,每天都是吃喝玩乐,暂时的智慧根本用不上,最后被自己的聪明迷惑了,很可惜的。有些人即使不是很聪明,但是一直不断努力,最后远远超过这些人。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依靠精进,善法功德自然而然产生。

3.在精进当中,获得了一切胜法乐。从我们有了精进开始,就有了世间的快乐,以及住在法当中的安乐。比如说世间当中积累财富也好,或者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也是依靠精进而得以实现的。

我看到身边的有些人,真的特别精进。有些人对世间法很精进,不管是赚钱也好,还是做其他事情。其实很多汉族人确实很精进的,比较而言,藏族这边我是比较担心的。我并不是说藏族不好,但是有些地方我现在很担心,比如很多人没有卫生观念,这是以前的生活条件有限等原因造成的。我去过澳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地方,他们有些人是很认真的,做什么事情,开饭店也好,做生意也好,白天晚上都特别努力,然而个别人就特别懒惰,这样很多事情就被耽误了。

不过在修行上面,我觉得藏族的很多修行人确实很稳重,不会变来变去。我看很多前辈大德的历史,也是从小就特别专注闻思修行,在有生之年当中,一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藏地的高僧大德也好,一般修行人也好,好像都特别虔诚。有些老年人即使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也特别虔诚。所以,也是各有特点吧。

不管怎么样,无论是世间法方面,还是出世间佛法方面,一切所为当中精进是很重要的,有了精进,就可以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正法念处经》当中也讲:“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一切都是依靠精进力而成就,世间的一切功德是依靠精进而得到的,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也是依靠精进而成就的。如果没有精进,这些都会一无所获。所以精进的作用就是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

我希望道友们在藏地求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精进,甚至自己世间的很多方面都要精进,对吧?这里面有很多意义,你们应该明白。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功德都是依靠精进而得。精进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69课    下一篇:大乘庄严论讲解 第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