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七课)
时间:2025-10-27 浏览:5次

第7课
2018年6月 19日
大家先发菩提心,然后如理如法地听受传统文化中的《孝经》。
前面讲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人之孝,今天讲《三才章》。
这次讲传统文化,一部分人很感兴趣,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比较传统的佛教徒,可能只愿意听一些显密的修行法门,或是《大幻化网》、五部大论等佛教论典,对《孝经》等世间知识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实际上,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东西方的文化知识,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未来的预测,还是现在的状况,这些都有了解的必要。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次才抽出部分时间共同学习《孝经》。
滋养心灵的花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收获。学习只有好处,无论学哪部经论,只会增上我们的信心、悲心和出离心,自身的功德绝不会因为学习而损减。个人而言,无论是以前在上师们面前听课,还是现在去听一些世间学者、知识分子的演讲,这两种学习方式都让我受益。
今天一位师父跟我说:“前段时间我们放了十天假,这真的很不应该!以后还是要上课,不应该放假!”我说:“虽然你是这样想的,但不一定所有人都这样想。”他说:“不行的!两三天不浇水,花还不会死,如果六七天不浇水,花就蔫了,就枯萎了, 我们也是一样,六七天不听课,我们也快不行了。”
也许他才出家不久,还很有一股劲儿。我刚出家时,也有这种感觉。夏天大家都在外面耍坝子,玩得特别开心,但我觉得特别浪费时间!刚出家或刚开始修行时,一般都会觉得人身特别难得,在闻思修方面,也会非常积极、努力,但过了十几二十年,刚开始的那种信心,也许会稍有降低吧。
不过那位师父说得也没错,我们大多数道友可能更愿意听课、学习,而且学习也能将自己散乱的心收回来。
我们寂静山里的道友也好,外面城市里的道友也好,如果当天没课,可能很多人连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学习了,一天就那样过了。如果有课,至少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还是有意义的。对爱学习的人来说,有课更好。
所以我今年也加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有些人能理解,有些人不理解,不理解也没事,毕竟任何一个人的所言所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认可或接受, 历来都是如此。甚至连伟大的佛陀和了不起的龙猛菩萨,出现于世以金刚语转妙法轮时,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总之, 我觉得这次共同学习《孝经》是有意义的。
这一章主要讲天、地、人三才。儒家思想中有人天合一的理念,道教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人天合一的思想。实际上,佛教的《俱舍论》,尤其是《时轮金刚》以及一些大圆满的续部,将人天合一的道理分析得更加深刻、细致。
也许有些年轻人对“人天合一”的理念嗤之以鼻,觉得“人天合一”是迷信,是传统老旧的说法。这样的看法并不合理。
一方面,年轻人毕竟还很年轻,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只接受过现代教育,仅仅接受过部分地区所提倡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涉及面并不广。当我们放眼整个宇宙世界的人类教育时,就会知道,那样的学校教育其实很狭隘。
大家知道,就算按照现在的学校教育系统,读完了该读的所有课程,得到了大学生或博士生的称号, 虽然名号是大学生,但相续中所拥有的知识,真的能称得上“ 大” 吗?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放下傲慢的架子,即使你在世间完成了很高的学业,现在也应该放下。同样,佛教中的大德,无论是法师、堪布、堪姆,还是格西、格西玛,也应该放下傲慢的心态。
我遇到过很多有名声的人,人好像一旦有了名气之后,就连看式、坐式和说话的语气都跟之前完全不同。像我这样经常“看别人过失”的人,有时候好像一目了然,“噢,他虽然有一些名气,但总给人一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感觉,是不是他的傲慢比他的名声更大?”傲慢真的不好。
个人而言,和伟大的上师们、学者们比较起来, 我觉得自相续中的知识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骄傲, 完全没办法和他们相提并论。
就算成千上万人尊重你,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应该放下这些障碍自己进步的架子,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学习。
人一定要爱学习,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我们自始至终一直需要的,就是学习,就像每朵花都需要阳光、需要水一般。
有些人在得到一些认可之后,就再也不学习了。比如说,有的人在考上了老师、公务员、堪布、堪姆之后,学习就停止了,觉得已经“成佛”了,“你看,我已经拿到文凭了,这个文凭很厉害的!”从此之后,就将学习抛之脑后。还没拿到文凭时,每天学习都很刻苦,一旦拿到文凭,就再也不去学习,对他来说,文凭成了学习的障碍,甚至可以说,文凭终结了他的学习生涯。
以前帮助过的藏族学生中,他们有些之前特别爱学习,在学校时,手中总是捧着一本书,无论是世间的天文地理,还是出世间的佛经论典,什么都学,但后来在获得了一些认可和地位之后,就再也不学任何知识了,这样不太好,还是应该爱学习,热爱学习真的很重要。
而且,学习时要有一种欢喜心,不要感觉学习是一种压力。自己听课、看书也好,给别人传讲也好, 这是人生中最享受的事情。许多人认为,五欲享乐是最妙的,但我觉得,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是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
那么我们接着讲《孝经》。
|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这是曾子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孔子经常和弟子对话,就像佛陀经常和阿难、目犍连等弟子对话一样。这里的甚哉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哇!”“奇哉!” 或“哇塞!”曾子说:奇哉!孝真是太伟大了!
也许曾子之前和我们一样,觉得所谓的孝只是恭敬父母而已,并没有想到孝的内涵如此广大,竟然有这么多含义。对此,曾子觉得非常稀有,所以才感叹道:“哇!我原本以为孝就是孝顺父母,想不到孝如此伟大,其意的确是包罗万象、深广无边!”
|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时,孔子进一步地说道:的确,孝的意义非常广大,而且它完全符合人天的规律。
这里的天经地义有理所当然的意思。“天之经也”,孝符合上天的规律。按照《俱舍论》的解释,天就是虚空,具有无滞碍的性质。有一种说法,古人认为天是另外一种生命体系。但在这里,“天”是天地万物的“天”。也就是说,孝相合于上天的规律或自然法则。“地之义也”,孝相合于大地的自然规律。“民之行也”,孝不仅相合于上天和大地的自然法则,还相合于人们的道德品行。这里,孔子先简单地提了一下孝的规律。
有些人可能会想:“所谓的孝,只是封建社会的说法罢了,现在已经到了 21 世纪,人人平等,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领导和下属之间是平等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平等的,哪有什么孝和不孝?”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想法和社会导向有很大关系。
我小时候的社会导向与现在不同,那时对于传统文化完全是“革命”的态度,说传统文化是封建思想。前几天,我翻了一下中学时期的政治课笔记本。我 1982 年初中毕业,笔记本应该是我初三时用的。我当时边翻边笑,觉得很有意思,上面有四十多道题, 几乎都与“粉碎四人帮”有关。那时(20 世纪 80 年代) 说要推翻传统文化,但现在又说要继承、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所以说,世间的规律会不断变化。
而现在的有些思想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很多人认为:“如今人人平等,谁也不需要孝顺或承侍谁。”人们常说“人人平等”,但是对于“人人平等”这一理念,也需要以智慧去分析。要知道,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人人平等” 的理念又来自于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类,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上帝所造,因此,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讲,父母和子女完全平等。
可是我们对“人人平等”的理解却有失偏颇,甚至可以用过分来形容。如今,不少年轻人觉得:“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和我没什么差别。只是我比较年轻,他们年纪大一些而已。”这种想法不一定合理。
这里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一种规律。也就是说,孝是符合天地万物的规律,同时,孝也相应于人天合一的理念。
|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孔子总结道:散放光明是天上日月星辰的规律, 承载并滋养万物是大地的规律,而孝,则是人类的行为准则。
天、地对我们的恩德如同父母一般。天上的日月星辰发出光明,照耀万物,光明是它们的付出,给万物带来利益。大地承载万物,若失去了大地的支撑, 工人没办法修房子,农民没办法种庄稼,学生没办法上课,甚至连走在路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万物因大地的承载而受益。
仰赖天地的恩德,万物才得以生长,同样,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机会成长,因此,孝是人类的准则,如同长养万物是天地的规律一般。
|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那么,一国之君应该如何实行孝的准则呢?刚才讲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带来光明,遣除世间的黑暗, 大地承载并滋养万物,让万物有机会生存在此世间。同样,一国之君也应该像上天散放出光明、大地滋养万物那样饶益民众、顺应民心。
虽然从字面上看,传统文化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其中的意义很深。它不像小学或中学的行为守则,只是简单地要求:恭敬老师,孝顺父母,不能抽烟,不要喝酒。
如日月般光明,如大地般承载这里讲,君主应该像日月星辰那样,给世间带来光明。不仅是君主,我们也要这样要求自己,效仿上天给万物带来光明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散发出自身的光明,遣除自他一切众生心灵的黑暗。同时,我们还需要大地般的力量,去承载众生的痛苦,遣除众生的违缘与障碍,真正成为众生的依靠处。以这样的方式去顺应世间,就是真正的孝。
孝,既相应于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的法则、生存的意义与规律相契合。有了“孝”,我们在世间的前途会更加美好。而且,社会也很需要这样一种为众生带来光明的利他心。因此,大家应该从广大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孝。无论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
夏嘎措周壤卓仁波切讲过一则教言,他说:“心怀善心,口诵观音心咒,手摇观音心咒的转经轮(乔美仁波切:“阿阇黎莲花生大士的未来授记中写道:‘我前赴西南方,之后, 将来调伏一切罗刹的验相即是六字真言经轮将在边地兴盛开来,那时,凡是转经轮以及见到、听到、忆念和接触经轮,甚至其风吹到的一切地方的人们,暂时可成办吉祥诸事、清净罪障,最终获得菩提等有无量功德。因此,诸位深思此经轮的重大意义和功德后,应以各种方便依靠此经轮成办自他一切众生的无量利益。’”),身体精勤地转绕顶礼。”宗喀巴大师也讲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地善良的人,前途会越来越美好。
君主在治理国家时,一定要效仿天、地,在承载、滋养人民的同时,也要为人民带来光明。
唐太宗治本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史书,当时中国许多伟人特别爱看这本书,几乎每天都读。现在的有些历史书,只是简单地介绍某个朝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资治通鉴》却会详细分析每个朝代兴盛和灭亡的原因,而且,它还讲了每一位君主治理国家的方式。
在讲《唐纪·贞观治道》时,提到过一则唐太宗的公案。公案是这样的:当时,盗贼猖獗,家家户户经常丢东西。唐太宗正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的大臣认为一定要施行严厉的刑罚,以砍头断足的方式惩罚盗贼。但唐太宗分析之后,说:“盗贼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现在贪官太多了,人们的赋税劳役繁重,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寒,许多人连生存都没办法维持,迫不得已才出来做贼,以致社会风气大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施行重法,未免太不合理。所以,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去奢省费,任用清廉的官员,减轻赋税,让人民吃饱穿暖,衣食有余,这样就不会再有盗贼了。”
几年之后, 天下太平,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商人即使露宿野外,也不需要担心治安问题。和之前相比,社会状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唐太宗说道,只要人们有吃有穿,品行道德越来越高尚,那么社会的治安自然会越来越好。
所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君主很英明,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问题,人民也积极向善的话,那么许多社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社会乱象也会越来越少。
我们在看到一些社会乱象时,应该从根源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风气也许会有所改善。
在道场、团体、班级中,纪律不好或是里面人的心态不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时,有的负责人可能会不断地发脾气、不断地惩罚,将问题全归结在别人身上。实际上,问题很可能出在自身的管理上,若能改变管理模式,也许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这里很多人,未来肯定会成为高僧大德或伟大人物,以后,你们治理国家、道场或家庭时——其实家庭也相当于一个小国家,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自杀?想都别想!
有些人,从小到大没遇到过什么事情,一旦遇到一点点的小事,就表现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不行了,我马上要崩溃了,我快要放弃了,我已经准备好自杀了……”很多人在稍微遇到一些事情时,第一选择就是“要不要自杀?”这也许是电视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想法很不好!自杀连想都不要想, 没有任何必要!世界如此美好,自杀真的能解决你的问题吗?自杀真的能让你解脱吗?自杀之后,你就快乐了吗?自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可能让你获得解脱和快乐。
有一种说法,老想自杀的人,会吸引来专门诱使人自杀的魔王,就像肉腐烂时,苍蝇、小虫闻到气味后,自然而然就会飞过去。当我们心里没有善念只有恶念时,尤其是经常想自杀的话,就容易吸引一些非人过来。
一些有抑郁倾向的人,动不动就想自杀,“我今天丢了个东西,这下完蛋了,我要不要自杀啊?” 我觉得,修行人没必要往这方面想。有些人是业力现前,之前可能杀过别人,或是造下过种种恶行,现在业力已经现前了,的确没办法。但大部分人,尤其是修行佛法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解决。
我之前遇到过很多心态不好、老想自杀的人, 他们在遇到佛法后,改变很大。比如说,当他们承受身体上的剧烈痛苦时,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只要心理很健康,就算身体不好,也能撑住;如果心理出了问题,心不健康的话,身体再好,最后还是容易出问题。
身心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大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然,光口头上说:“我不能自杀,我不能这样痛苦,我不能有烦恼。”这样自言自语也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解决呢?最好先从理论上了解佛法,再实际地修持佛法。实际上,禅修、持咒、思维缘起性空等很多方法都特别管用。尤其是心烦意乱时,一定要祈祷莲花生大士和度母,这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你心情不好时,可以先安住下来,然后用心祈祷上师或莲花生大士,当上师的加持入于心间时, 短时间内就能扫除心中负面情绪的阴影,如同太阳出现,太阳散发的光芒自然而然能遣除一切黑暗一般。
|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如果君主以天时、地利治理天下、维护人民,其教化不必依靠严厉的惩罚就能奏效,如判死刑、砍断手脚等;治理国家时,即使不施行严酷的政策、不使用粗暴的方式,也能成功。
实际上,“ 非暴力” 的理念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印度的甘地,就是一位提倡和平与非暴力的人。他曾说:“世间所有的暴力和冲突,本质上是竞争心和嗔恨心所导致的。”他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也尤为提倡和平与慈悲。
慈悲而治
人如果具有这样的爱,或者说,具有这里所讲到的孝,那么他所推行的教育,即使不使用严厉的惩罚也能成功。惩罚的确很不好。我看到有些学校的老师经常打学生,用很残酷的手段惩罚学生。我也劝过他们,但他们却说:“这些孩子不听话,不打不行,越打越成才!”
前段时间,一位幼师用脚踢孩子的照片被放到网上,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其实现在有些老师的做法, 比这个不知道残忍多少倍。学生小时候要是被老师家长残忍对待过,心中会留下阴影,长大之后也会有一种恐惧感,甚至微风袭来时,都会觉得是大自然想要伤害他,在听到一些飞禽的鸣叫声时,也会认为它们正在谩骂他。
所以,在面对幼小的心灵时,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和慈悲温柔以待,用心去呵护他们、关怀他们。这样的话,他们长大之后自然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同时,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会充满光明和温暖。
我曾要求相关的学校或佛学院,让他们以爱来维护学生和学僧。以慈悲和爱对待众生,本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佛陀调伏众生,不需要拿着武器使用暴力。
“不严而治”是很好的理念,希望各位能以慈悲心治理自己的道场、团体或国家。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状况都不相同。去年,我们去了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那几个国家没有死刑,即使是恐怖分子,也不会被判死刑。这和佛教的原则一样,佛教同样反对死刑,就算有人犯了天大的错误, 也不应该被处死。
我们去他们那边的监狱时,听说那里有 12 个最严重的囚犯,他们被关在较为特殊的监狱中,一般情况下见不到其他人;而没那么严重的犯人,在监狱里过得特别舒服,每天边喝咖啡边看书。我当时进去的时候,还以为是几位大学教授在那儿聊天……
我问监狱的负责人:“他们过得这么舒服,效果怎么样呢?出去的时候还会再犯法吗?”负责人说: “效果挺好的,他们在里面,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如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监狱,在对待犯人方面与以往不同——上个世纪时,各个国家都有一些狱警虐待犯人的情况,而现在,国际上很重视每个国家的监狱管理模式,许多国际组织正致力于让犯人得到更人性化的管理。这方面能有进步是很好的,毕竟武力调伏不了人们的内心。
《毗奈耶经》中有一则公案:胜光王(波斯匿王) 有一次去佛陀那儿,向佛陀恭敬地顶礼。佛陀问他: “你作为鼎鼎有名的大国王,为什么还要如此恭敬地向我顶礼呢?”
胜光王回答:“我不仅以身体恭敬地顶礼您,我的心也真诚地景仰您。佛陀,您知道,我统治着整个国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虽然我的地位天下第一,但从大臣们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出来,他们对我特别不满!”我们看宫廷电影时,可能也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下面的大臣在面对皇帝时,表情各不相同, 有的大臣愁眉紧锁,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波斯匿王接着说道:“但我看到,许多了不起的国王、大臣等有权势的人,包括非人在内的无量众生,他们在听您讲法时,态度毕恭毕敬,甚至连咳嗽都不敢,如果有人在听法的行列中窃窃私语,旁边的人还会赶紧制止:‘不要说话!请谛听佛陀的甚深微妙之法!’而且,从他们表情和态度上能看出来,每一位众生都是以最恭敬、最欢喜的心态聆听您的妙法。我知道,这是佛陀您不可思议的威德力所致,您并非以刀、杖等兵器调伏众生,而是以慈悲和爱摄受众生。您调化众生的方法,让我心服口服,所以我发自内心的恭敬您、五体投地地顶礼您。”
这是佛陀和波斯匿王之间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知道,如果完全依靠某种管理方式或政治学习,强迫性地让人心束缚在某一思想理念上,不一定有很大意义。如果真正以爱对待人们,给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那么人心自然而然会收拢。
法师们也应该这样对待道友。有些法师为了班级的进步,整天批评,这样下去眷属只会越来越少。有的老师特别受学生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经常讲六度四摄,因为他不仅有法布施,而且还有“财布施”。财布施也不需要花很多钱,今天买一点糖果,明天请每人吃一碗酸辣粉,这样就很好了,不是非得以严厉的方式惩罚他们,“今天你给我罚站三小时!”“明天写检讨书!”“后天你把手伸出来,我要用这根棒子打你的手!”有的老师教育学生,就是打,这对个别学生也许有好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应该以大乘佛教中爱的理念守护他们。佛陀的精神就是以慈悲和爱教化众生。
这以上是讲的“其政不严而治”。
|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先王,指过去古代的明君。他们依靠以下五种方法教育众生或教化百姓。首先以慈悲之心关爱百姓, 这样百姓就不会忘恩负义,不会遗弃父母为主的亲朋好友。
从中能看出,历朝历代贤明的君主,并非以暴力而是以慈悲与博爱对待民众。你看,《孝经》体现的意义,和大乘佛教的慈悲理念很相合。
我刚才看了一些《孝经》的注释,虽然他们的注释和我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但我主要是结合佛教的思想来解释,我觉得这样解释是可以的。也许个别教传统文化的老师或教授不认同我的解释方法,不认同也没事,如果觉得不对可以直接说。我们这里是自由的论坛,我觉得我这样讲有道理,你们如果觉得我讲得不对,以另外一种方式解释才对的话,也许我同样可以从你的语言中挑出毛病来。(众笑)
下面讲了贤君教化百姓的五种方法。可以说,这是教化民众最好的方法。假使用暴力去镇压,或依靠其他的手段去控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此,贤明的君主以博爱之心对待百姓。
大乘佛教的理念之一,就是以爱维护父母在内的所有众生。有爱心的人,会好好地对待父母,不会遗弃父母亲友,也不会抛弃身边的人。如果大家在听完《孝经》之后,在对待父母的态度方面,有了改善和进步,那么,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常回家看看
我们当中,也许有些人的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 有些还在世,当你的父母还在世时,希望你能用爱去照顾他们、呵护他们。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地对待他们,一旦他们离开,也许你会感到特别特别遗憾。
我在父母离开之后,会经常想起他们说过的话, “哦,父亲之前这样说过,母亲那时是这样说的”。真的失去他们之后,希望和他们多聊一聊的心态好像更加强烈,总觉得:“要是他们还在,我就多陪陪他们……”
我父亲是 1995 年去世的,前两天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一张我父亲的照片,也只剩下这一张。你看,即使是自己最亲的人,最后也只能将自己对他的思念,寄托在一张照片或一个礼物上。
前段时间, 我在微博上说:“父母在世时, 对他们要多关心、联系、探望、承侍;如果父母不在世了,想念他们的时候,多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不在了,就多念观音心咒——念观音心咒是很好的方法,不过,与其等他们离开了再念观音心咒,不如趁父母在世,多陪陪他们。
我经常想:“如果父母还在,我就抽出一些时间,和他们讲一讲我们以前的故事。”但现在,这个世界上甚至连他们的一根头发也找不到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慨。所以,趁父母还在世,用爱去照顾他们,这是最好的孝顺方法。
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
子女和父母之间需要爱,人与人之间,包括家庭的内部成员之间,同样需要爱。现在的家庭成员之间好像很容易发生冲突。当然,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每个众生的业力都不同。比如说,一个四口之家, 每个人来到这个家庭时,都带着不同的业力。带有不同业力的人聚在一起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以致引发种种冲突。刚开始,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内部之间,不会发生任何矛盾,后来,冲突却越来越厉害。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尽量用佛教中所提倡的爱去化解,这很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化解冲突。
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和平手段处理国家间的战争是最好的。《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体现了佛教对待战争的态度。
佛陀在舍卫国时,对诸位比丘说:“有八种人, 应决定施,不必生疑。父母以佛及弟子,远来之人, 远去之人,病人,看病者。”
诸位弟子赞叹道:“佛陀,您对父母真孝顺!”
佛陀说:“我不仅这一世很孝顺父母,过去世即使投生为动物时,也非常孝顺父母。”
比丘问道:“您前世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然后佛陀就讲了这样一则公案:从前,有两个国家陷入了战争之中,其中一个国家拥有大象——远古时代,摧毁敌军主要依靠的是大象而不是大炮。另一个国家没有大象,于是国王派人去寻找,下令道:“举国上下,谁能找到一头大象,我就赐予谁丰厚的奖赏!”
人们知道某座山里住着一只象王,于是集合人马,准备去抓捕那只象王。
象王智慧过人,它思维道:“虽然我能轻易逃离这里去另外的地方,但我的父母年老体衰、双目失明,没办法离开。所以,我不如先随顺他们,跟他们去皇宫。”随后,大象就跟着那些想要抓他的人去了国王那里。
国王看到这头强壮的象王时,异常欢喜,心想: “哇!这么强壮的大象,打起仗来一定神勇无比!” 为了让大象欢喜,国王专门为它建了一座宫殿,并以美妙的音乐和饮食伺候它,恭敬地承侍它。饮食甘美无比,大象却食不知味。
上古时代,连动物也懂得人的语言。国王就问大象:“这么好的食物,你为何不吃不喝?”大象回答: “我的父母年老眼盲,没人照顾。如果它们吃不上食物,我作为子女怎么能吃呢?”紧接着,象王给国王提了一个要求:“国王啊,暂时不打可不可以?我的父母年纪大了,不一定能活很长时间,我先去照顾它们,等它们离开之后,我再来帮你打仗,你看这样好不好?”
国王是有智慧的人,他听了象王的这番话,欢喜地同意了,就说:“你说得很对!照顾、孝养父母非常重要。我不仅同意你回去照顾父母,我还要下达命令:‘举国上下,人人都要好好地孝顺父母,谁不孝顺,我就要狠狠地惩罚谁!’”
象王回去照顾父母,一段时间后,父母都离开了。
之后,它回到王宫。国王见它回来,就对它说: “我们国家要打仗了,你帮我去战胜他们吧!”
象王说:“国王啊,暂时不打可不可以?打仗对你们两国都没有好处,只会让你们伤亡惨重。无论谁赢谁输,都会伤害大量的众生。”
国王说:“象王啊,不打不行的,即使我们不主动出击,他们也会来攻打、摧毁我们。如果我们被动迎战,失败了怎么办呢?”
象王说:“没事,你不用担心,我有办法,我过去说服他们不要再打仗。”
国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说:“现在你是我的大象,要是等一会儿跑到那边去不回来了,变成了他们的大象怎么办呢?”
象王安慰道:“不会的,你放心好了,我是讲诚信的大象,从不说妄语。”
最后国王同意象王去说服对方。
象王到了对方那里,对那边的国王说:“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即使赢得了战争,也只会让相互之间的怨恨辗转增上; 若失败了,更是增加无量的忧苦。只有不争胜负、以和平的方式平息争端的人,才感受得到最上妙的快乐。
最后,这两个国家放弃了打仗,选择和平共处。
当时的象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释迦牟尼佛在获得佛果之前,曾以这句偈颂调解过众生之间的矛盾。这句偈颂很重要,体现了佛教的和平思想,大家应该记住。
我去非洲的一所学校演讲时,个别问:“我们不可能不打仗,如果不打,对方把我们毁灭了怎么办?”即便如此,还是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因为,就算你赢得了胜利,将对方摧毁,但对方肯定不会放弃复仇,他还会不断地加害你;如果失败了, 就不得不承受失败的痛苦。所以,不如放下仇恨,平息争端,和平共处。这是从大的层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来讲的。
若从小的层面来讲,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无论谁胜谁负,都不必太在意。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 “吵架的时候妻子赢,打架的时候丈夫赢。”在打架方面,妻子肯定赢不了,但吵架的时候,妻子还是很厉害的。但我们最好不要吵架,更不要打架,以爱来对待家庭成员,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
这以上讲的是君主教化百姓的第一种方法,接下来讲第二种。
|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作为一国之君,需要为人们陈述道德的意义,这样一来,人民的行为会越来越贤善。
国王讲道德,下面的人也会讲道德。《君规教言论》里讲:“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君主讲什么,下面的眷属也会如是地讲。比如说,国王讲《弟子规》的话,下面的人也会跟着讲《弟子规》,学校的老师
讲道德的话,下面的学生同样会效仿老师讲道德。
现如今,大家都很重视君主,君主做什么,下面的人都会跟着做。如果君主陈述德行,人民的行为也会变得有德行。这是第二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
|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作为君主,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扬忍让、恭敬、尊重以及互帮互助的精神。人们会效仿这样的精神, 从而避免了与他人之间的争执。
忍让是与人交往的妙计。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忍不让,你打我, 我打你,你恨我,我恨你,你加关税五百亿,我加关税五百亿……这样争执不休何时了?
舜帝还在当农民的时候,就经常将自己所得的一点粮食布施给其他人,尽量地帮助别人,最后,他的眷属越来越多。昨天讲《胜道宝鬘论》时说,作为群体的首领,如果有自私自利之心,这就是修行人的过失(《胜道宝鬘论》:“作为群体的首领,成办自私自利之事,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同样,无论是国家的君主还是小团体的领导, 如果相续中存有非常强烈的自私自利之心,无法容忍任何人或事,那么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教言。
接着讲第四种方法:
|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以礼乐——行为道德规范和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自然会和睦相处。
很多人不懂这样的礼仪,以致时常与人发生矛盾,造成了家庭、团体和社会的不团结、不和谐。本来,按照古代的说法,不同身份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礼仪,天子有天子的礼仪,诸侯有诸侯的礼仪,教授有教授的礼仪……就像我们前面讲过五种孝那样。如果你懂得相应的礼仪,那么,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懂得这样的礼仪。比如说,商业界的人,大部分都想要成为马云。这样的理想是很美好,但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马云呢?
20 世纪 70 年代,有一种说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每个人都想当第一。我们读书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不想拿第一,但班里总共 55 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拿第一,这可能吗?不可能的。所以说,人有时候是自不量力。上次去瑞典,我问了很多人:“你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大多数都回答:“我就想当一个平凡人。”
他们的欲望不是特别大,他就当他自己,其实这样很好。
最近,我们这里考试,有的法师没考好,闷闷不乐,“我这次没考好,没拿到前三。”成绩好一点的,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更高,但也不必那么痛苦,再继续努力就可以了,对吧。
古代很讲究礼仪,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礼仪标准。我们要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普通人没有国王的福德,也就不可能拥有如同国王一般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但每个人还是应该朝好的方向努力,只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不要掺杂特别强烈的贪心和嫉妒心,如果每看到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时,就想着:“噢,我一定要变成他这样的人!”然后不断地去追逐、攀比。虽然有上进心是很好,但掺杂着强烈贪心和嫉妒心的上进心就不是那么好了。总而言之,要懂得尊卑有别。
|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以明辨是非的智慧引导民众,让民众了知取舍——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这是教化百姓最好的方法。
追本溯源很重要,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很多事情都难以成办。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位忠臣,名叫魏征,他经常挑李世民的毛病,后来他去世的时候, 李世民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明镜。真正的明君很喜欢别人挑他的毛病,而我们却经常将挑自己毛病的人开除。有的“君主”看不惯不顺从自己的人,经常旁敲侧击地给那些人“提醒”。
魏征是一位有智慧的大臣,他不仅敢于劝谏,而且提的意见也很合理,许多事情最后的结果通常与他之前的预测相吻合。
他曾对唐太宗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若希望树木茁壮成长, 就一定要坚固树根——我们喇荣最近也在种树,大家要注意,树根不能被动摇,如果树根老是被牦牛或人摇来摇去,那它肯定长不好。若要让水流得长远,就必须疏通好它的源泉,否则没办法流得长远。
任何教育,如果最前面的引导者具有取舍的智慧,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那么后面的人才会有效仿的榜样,如此一来,所施行的教育就会像滔滔江河一般,延续不断。
所以,我们首先要有明辨是非的取舍能力。作为佛教徒,需要通过广泛的闻思来了知取舍,要多听法,多学经论,这会对自身的行为有帮助。缺乏闻思的佛教徒,既盲目又不知取舍,只能被称为相似的佛教徒。
最后,引用诗经中的“教证”:
| 《诗》云:“赫赫(赫赫:赫赫有名,名望显赫。)师尹,民具尔瞻。”
“尹”是姓氏,比如尹先生或尹老师。“民具尔瞻”,人们都看着你的意思。也就是说,“赫赫有名的尹先生,你好!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毕竟人们时时刻刻关注着你!”
这句话很有道理。不出名的人不会被人们关注, 稍有名声,就会被很多人关注着。无论是君主、官员,还是明星,他们只要有一点点小动作,所有人都站出来说:“ 啊,那个明星他做了什么,已经违规了!”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网络上的聚光灯一直打在他身上,百千万双眼睛以最细微的方式盯着他不放, 他的所作所为稍有违越,就会在网络上被千百万倍地放大。像这样的社会现象确实比较稀有。
《格言宝藏论》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众人寻查智者过,常人不会有如是,如于珠宝寻瑕疵, 谁管烬薪有裂痕。”人们不会找普通人的过失,却总是喜欢挑那些名声远扬、智慧过人、能力超群、才华横溢、功成名就之人的过失,就好像珠宝上再微不足道的瑕疵,人们也不愿意放过,非要拿着显微镜去观察,“这颗珊瑚上是不是有一条小小的裂痕?”可是对一般的木材,大家丝毫不会在乎它上面是否有裂缝。
普通人不会受到众人的关注,即使犯了一百个错误,也没人在乎,只有举足轻重的人物,才会被所有人关注。
有的明星说:“假如有人诽谤我,说明我还有用,别人还能看到我,所以我很高兴。”这种说法是对的。还有的人,在网上被人批评时,心里很不高兴,“那些人怎么这样?”其实,还有人愿意说你的过失,说明你像宝珠一样,备受大家关心,人们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十分关注你。如果你只是世间的平凡人,大家才不会在意你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天性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更要注意,因为有身份的人始终被众人关注着。比如说,当一个大领导戴着一顶特殊的帽子时,下面的人也会去买这样的帽子戴,一个明星穿了某个名牌的衣服时,人们也会跟风去穿那个名牌的衣服。
有一种说法,人类的来源和猴子有关系。猴子特别爱模仿,一只猴子要是看见其他的猴子在吃水果时,它自己即使没有捡到水果,也会在地上随便拿起一个东西,一会儿掰一掰,一会儿咬一咬,假装在吃水果。人有时候也是这样,看见偶像或心里喜欢的人做了什么,自己也会去模仿。有的明星喜欢吃某种水果,他的铁杆粉丝也一定要吃同款水果——对于偶像的行为,他们全盘接受。
东方人是这样,西方人也是如此。表面上看,西方人很理智,但他们在追星方面,照样狂热。最近不是正在举行世界杯吗?那些明星球员的同款衣服很快就被年轻人一扫而光。
大部分人好像都没什么主张,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所以这里也说,“鼎鼎有名的尹师傅,人们都关注着你,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会跟着做。” 即使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情况也是这样。比如说, 局长穿某种样式的衣服,局长以下的人为了让局长高兴,也会穿与局长同款的衣服,如果局长喜欢吃粽子,那下面的人会说:“我们和局长一起,大家都吃粽子,好不好!”佛教团体也是这样,“辅导员喜欢吃这个菜,那我们和辅导员一起吃,好不好!”
这里并没有针对东方人或西方人,也没有说哪个对或哪个不对,无论东方人、西方人还是古代人,只要是人,都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