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索达吉堪布·传讲(第八课)
时间:2025-10-27 浏览:2次

第8课
2018年7月4日
今天讲《孝治章》。
这次为什么要讲《孝经》呢? 我前段时间简略地讲了其中的原因。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东西方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 又存在着许多冲突,同时,宗教思想与科学理念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背景下,人们只能取一舍一,很难将古今文化、东西文化以及宗教思想和科学理念,全部融会贯通地运用在生活和修行中。
有些人固守古文化,丝毫不愿意改变、不愿随顺时代;还有些人恰好相反,他们一味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对传统文化却不管不顾。
对于这一时代问题,希望各位好好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可以解决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并化解内心中的矛盾和冲突。当我们内心中的结被打开之后,其实生活并不是那么难。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有许多问题和痛苦,其中有一部分无法直接对治,还有一部分本来算不上痛苦, 但分别念却将它加工成了痛苦,而且自己也确实感到十分痛苦。我们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令人伤心、担忧甚至是绝望的事情,其实真的不算什么,也不至于让人那么痛苦,只是自己始终觉得过不了这个坎、过不了这个瓶颈。
世间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修行人来说, 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多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 弄清楚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要学习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的原因。在这次学习和传讲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收获。
今天紧接着讲《孝治章》,以孝治理天下、国家和家庭。
我们一般认为,所谓的孝,就是对待父母态度要好。但这里的孝,并不是狭隘的、针对父母的孝,而是广义的孝,这包括前面讲的天子之孝等五种孝。
有的人跟我说:“我对父母挺好的,所以我不用听《孝经》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通达了“孝”, 不必再学《孝经》。只有当他们学了《孝经》之后, 才会知道之前对“孝”的认识是片面且有限的,因为孝经中的“孝”,除了孝顺双亲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意涵。
首先讲以孝治天下:
|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孔子说:过去,贤明的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 即使对小国派来的使臣也不敢怠慢,何况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呢?因此能够得到所有诸侯国的欢心,使他们帮助祭祀先王的宗庙。
贤明的君主会以真切诚恳的心对待每一个诸侯国,再小的诸侯国他也不会轻视。即使面对的是小国的使臣,他也不会蔑视、怠慢,更何况面对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呢?“公、侯、伯、子、男” 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市长、县长等官职。也可以说, 天子如果连一个小国家的村长都不敢轻视的话,就更不会怠慢村长以上的领导了。
现在的欧洲国家,比如英国和意大利,仍然存在着爵位制度。在这五种爵位中,公爵等级最高,等级最低的是男爵。场合不同,所授予爵位也不一样。以前的君主制国家,几乎都会有爵位制度。爵位等级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男士地位的高低。
为人应谦卑,待人要慈悲
《孝治章》的核心理念就是:无论你治理的是天下、国家还是家庭,都不要轻蔑比你卑下的人,一定要按照佛教的观点,以慈悲心和平等心去维护、关照他们。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也许人们的做法和这里提倡的理念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愿意恭敬、承侍身处高位的人,地位越高,越愿意恭敬。相反,人们往往对那些长相、地位、名声、财富等功德一无所有的人, 不屑一顾,甚至根本不当作人来对待。人是非常现实的。
有的人在对待上级领导时,表情、脸色显得特别恭敬,可是在面对普通身份或身份卑微的人时,态度却很不友善,这时如果来了一位有一定身份、财富和福报的人,他的态度又完全变了,“哇!是您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但从《孝治章》的观点来看,天子如果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就应该尊重所有人,连诸侯的使臣也不能轻视。
我们不一定有治理天下的福报和能力,但在遇到比我们弱小的人时,看看自己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说实在的,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关心弱势群体的人寥若晨星。而佛教的理念,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和救护。
这里说,只有连诸侯国的使臣也不轻慢的贤君, 才能赢得诸侯国的欢心,从而让诸侯国的人民帮助祭祀先王的宗庙。有人助祭宗庙,说明先王后继有人,他的事业将会不断发达。相反,没有人助祭宗庙就说明这个君主没有希望。
治理天下的君主通常会有很大的傲慢心,这样的傲慢心不但无法使自己得到利益,反倒可能让自己的官位和德行受损。因此,作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关爱、维护所有人的心。
麦彭仁波切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无有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有智慧和能力的大人物,如果没有傲慢,只会显得更加庄严,更受大家欢迎,而恶劣之人,越傲慢越会被人歧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有身份的人,反倒十分谦虚且平易近人,而那些既没有功德又没有才华的人,却让人感觉难以接触。
平易近人的总统先生
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说,20 世纪 90 年代时,南非总统曼德拉为了民族复兴,领导了反种族隔离运动, 结果被关进监狱 27 年,出狱后才当上总统。
1996 年时,一位企业家约他,希望能够和他谈一些与政府合作的事情。那个时候,他的年龄已经很高了,快八十岁了他们约在某日上午的十点半,那位企业家到了之后,曼德拉总统亲自去停车的地方迎接他。之后,他们聊得相当愉快。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曼德拉问那位企业家:“你的司机在哪里?”企业家回道:“他在车里等我。”结果总统先生又亲自过去司机那里, 轻敲窗户,对司机说:“打扰你了,请问你方便和我们一起共用午餐吗?”这出乎那位企业家和司机的意料,他们都没想到,曼德拉总统竟是如此平易近人, 和其他官员完全不同。总统先生谦虚的待人态度,给那位企业家和司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曼德拉总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也是一位快八十岁的老人,但他在与人交往时,没有一点架子。相比起来,有些小领导却不是这样,上级领导不在的时候,趾高气扬,上级领导一来,赶紧端茶倒水,非常勤快。
希求解脱者,更不应傲慢
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们佛教界的堪布、格西或法师也有点傲慢。不过南传佛教好一点,尤其是有些南传佛教的老法师,他们心相续中确实没什么傲慢,特别随和。但有些藏传、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时,好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心上如果没有功德,法座再高,也只是法座的功德,并不是人的功德。施设法座,是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如果随着法座的升高,傲慢心也越来越大的话,这对众生、对个人都不会有利。
我们这里的法师,很多都是年轻人,你们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机会得到别人的恭敬尊重,希望你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恭敬而变得傲慢,要知道,被人恭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认为自己确实没什么傲慢心,因为我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智悲力的功德,还是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来观察,我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既然如此,我又有什么可傲慢的呢? 因此,我们应该放下傲慢,发自内心地随顺别人。我并不是让大家装作没有傲慢心,或故意显得亲切,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恭敬、随顺别人。
这里讲,贤明的天子懂得随顺下属,即使是接待最底层、官位最小的领导,仍然非常热情。我以前遇到过一位领导,他待人的态度与一般的领导完全不同。他尤其关心普通民众和宗教人士,对于他们的苦难,他会认真倾听,并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这叫真正的政治家。写过书的不一定是政治家,仅仅翻过几页书的,也不能被称为研究员。从古至今,只有那些真诚关心弱势群体、真正得到民心的智者,才能被称为政治家。
这以上讲的是天子以孝治天下,接下来讲诸侯以孝治国:
|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 (鳏:丧妻的男人。寡:寡妇,丧夫的女人。),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诸侯以孝道治国,不敢轻辱鳏寡之人,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因此能得到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助祭先君的宗庙。
世间中有四种很可怜的人,也就是“鳏寡孤独”。第一种是鳏夫,也就是失去了妻子,或者说死了女老伴儿的人。有些人拿着照片让我加持,“这是我的老伴儿,您加持加持”——老伴儿已经变成了照片儿。第二种是寡妇,失去丈夫的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第三种是孤儿,失去父母的人。最后一种是“独”,老而无子女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这四种人都是非常可怜的人。
比如说,离了婚的人,在生活上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伴侣离世了,对另一半来说,既是心灵上的打击,也失去了生活中的“合作伙伴”。失去了父母的孤儿,生活会很艰难。失去了孩子,或得不到孩子照顾的老人,也非常可怜。这样的孤寡老人现在城市里好像越来越多。
这四种可怜的人,是诸侯的重点“扶贫”对境, 他不仅不会轻辱他们,反而会施以更多的关怀和慈爱。
我建的那所学校,教职人员很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主要收的也是这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还是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学校、基金会这边着重帮助他们,资助他们一些学杂费用。我问过一些学生: “你家里怎么样?”他们有的说:“我家里只有母亲。”有的说:“我家里只有父亲。”单亲家庭在生活上肯定更困难。
不过每年助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有些家里的父母并没有死,但跟死了一样的。以前有一位女孩子跟我说:“我的父亲已经死了很久了,您可不可以给我提供学费?”我当时以为她的父亲真的已经去世很久了。结果一年之后,我听说她的父亲还在,我就打电话问她:“你不是说你已经没有父亲了吗?”她说:“我现在不方便说,等一会儿我给您发信息。” 她发来一条信息:“虽然我的父亲还在,但他从来不理妈妈和我,所以在我眼里,他早就死了。”
有些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心,虽然有父有母,但也和孤儿差不多,是我们关心的对象。
诸侯如果连这些可怜的人也不敢轻辱,就更不会轻辱有生存能力和完整家庭的知识分子、平民百姓了。依靠这样的方式,诸侯得到了百姓的欢心,令百姓欢喜;越来越多的百姓也乐意帮助诸侯祭祀宗庙。
前面讲过,当时的君主对祭辰、牌位、祖先的灵魂等祭祀方面的事情很重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有的国王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比如秦始皇,他建兵马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在离开世间时能有军队作为陪伴。
兵马俑是世界未解之谜,现在只挖掘出了一部分。里面的俑像各不相同,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制作佣像所用的材料可谓相当坚固。
天、地、人
北京的天坛、地坛,则是历史上的君王祭拜鬼神的地方。以前都是靠天吃饭,如果出现旱灾,君王会先观察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如果国家长时间不下雨,他就会去天坛忏悔、祈祷,同时释放大量被冤枉的犯人。很快,风雨大作, 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着“天圆地方”,这样的思想也影响了一些居家房的建筑风格。有的道友在修房子时也带有这样的思想,整个小房子方方正正的,象征大地,然后天花板的中间弄成圆形,并涂上蓝色,就像天空一样。
我们藏地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供护法,也会供养当地的土地神。因为世间中的风调雨顺,以及吉祥或不吉祥的事,一方面有人为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和大自然——天、地有关。
天地人和的观念确实很重要,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后,人们却将这些当作迷信而嗤之以鼻。宗教政策恢复之后,部分专家学者和宗教人士才认识到, 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封建迷信。当然,的确有一些民间说法也被夹杂在了文献中,除了这部分内容不该被接受以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完全经得起科学的验证,也经得起宗教教义的认证。
人们的生活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既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隐秘、无法被常人所见的部分。若依靠古人的智慧,则完全能挖掘出隐秘的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继承传统的文化和理念,但可惜,大部分的传统思想都被我们抛之脑后了。
以前,汉地家家户户都会供奉自己祖先的牌位, 传下来的家谱也会一直保留。如今,只有香港等个别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祖先的牌位被供奉在家中,后代子孙经常去祖先的牌位面前忏悔,并供上明灯和妙香。我们不能说这是迷信,现在有许多西方科学家仍在研究其中的神秘部分。
慈悲与承担
这里说,诸侯很好地对待臣民,人们也会反过来帮助诸侯祭祀宗庙、继承王位。而且百姓们心里会很欢喜,生活也会过得非常愉快。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君主善护眷属众,眷属拥戴彼君主,同时可使全国家,充满幸福与安宁。”如果君主善于保护百姓的心,百姓自然会拥戴君主,如此一来,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安宁的生活。百姓若想过上好日子,也需要依靠君主的权力和关照。
君主对百姓很好,百姓也会对君主很好,这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枝繁叶茂的树上,自然会积聚许多飞鸟;若是光秃秃的树,则无法吸引飞禽。同样的道理,对一国之君或一家之主来说,关心周围的眷属很重要,越关心眷属,越能得到民心。而那些高高在上、对待他人态度随意的人,只会逐渐失去民心。在这个讲求民主的时代,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无论是否出自真心,总之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民众。
另外,诸侯若要关心百姓,应该从最可怜的“鳏寡孤独”开始。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诸侯或国王, 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身边一定会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在遇到他们时,希望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
前几天一位道友,向我申请入班,我当时本来想关心,但因为在监考,正好没有时间,可能后来法师也没有处理这件事情。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情,但没找到那位道友,我又不知道他的名字。希望法师们要多关心班里的道友,尤其是看上去比较可怜的。
有些法师挺好的,很有悲心。其他班级都不要的人,他以悲心来接受。虽然接受之后,自己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过一段时间,也许就雨过天晴了。因为有些人是一段时间之内身体病得很严重,有些人是暂时心情很糟糕——尤其是有些女众,不知道怎么回事, 两三天好像发疯了一样,但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了,也不知道这是生理上的问题还是什么——这个时候,很多班级的法师都不收,但过了一段时间,情绪恢复正常之后,她特别感激收留她的法师,“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那位法师接受了我,以后,我一定要好好供养她!”
我们学校也是这样,有些学生,不仅长得难看, 条件也不好,而且智慧特别低劣,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都不需要。只有个别特别有担当的老师,会承担起这个责任,“唉哟,这个学生谁都不要,他要是辍学了还是很可怜的,我要接受他。”被老师以悲心接受的学生,有些最后确实成才了。
有智慧、有长相、有权利、有福报的人,人人都喜欢,当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周围的人竞相称赞,“哇!这个孩子多漂亮啊!”如果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是兔唇,可能谁都不愿意接触,全都推得远远的。人就是这样,但有悲心的人要尽量担当,虽然后面确实会遇到一些危险或困难。
从管理层面来讲,有些人的确很麻烦,但法师们还是要关心一下这些谁都不要的可怜人。现在这个时代,谁都不敢担当,人人都害怕自己受到连累。如果受到牵连,自己又说不过去,所以干脆不管。世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只要做事情,肯定会有麻烦,所以不如少做或不做,这样就不会碰到麻烦。”许多人为了明哲保身,连芝麻大的事情都不敢承担。
有些领导也是这样,我们申请一些手续的批复时,他根本不直接处理,一直“踢皮球”,“这件事情你们问一下那个人……”这种行为说明他缺乏责任感。
真正有责任感的人,首先能很好地完成上者交代的任务,其次,他会认真倾听下者的请求,如果能解决,就尽量解决,解决不了,也会在短时间内给予直接的回复。这一点很重要,有责任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首先讲“治天下”, 然后讲“ 治国”, 现在讲“治家”:
|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卿大夫、士、庶人这三者,既不是世界的领导, 也不是整个国家的领导。他们作为普通人,更加关心家庭。他们即使对臣妾等地位卑下的外人也不敢失礼,更何况对待自己的妻儿子女呢?因此,他能得到家眷的欢心,让他们帮助自己侍奉双亲。
这里的“臣妾”,不是电影电视里的“臣妾”。“臣”指的是男仆,而“妾”指女仆。古代的富贵人家,通常会有一些男仆和女仆。
作为一家之主,对待臣妾等外人时,会以礼相待,特别尊重他们。现在汉地好像只有女保姆、阿姨,男佣人比较少。许多条件较好的家庭,通常都会请阿姨。有些人对阿姨特别好,吃饭的时候首先叫阿姨:“阿姨!吃饭啦!”自己做饭,然后请阿姨吃, 结果阿姨还在睡懒觉;家里来客人时,不先介绍家里人,首先要介绍阿姨,“这就是我们家的阿姨!”
国外也有阿姨。女的叫阿姨,男的叫什么?菲律宾那边也有男保姆。藏地以前也有很多男仆和女仆, 但现在不多了,只有少数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请有保姆。
身为一家之主,在对待男仆和女仆时尚且如此恭敬,更何况对待妻儿子女呢?因为尊重他们,所以得到了他们的欢心,得到了他们的欢心的缘故,他们也愿意恭敬、承侍你的父母双亲。
上下无怨,故和平
以孝道治理家庭,家庭将会和睦。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合,社会才能安定、兴旺。当然,家人之间的因缘也有好有坏。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在见过一家人的状况后感叹道:“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大圆满前行》:“亲与怨也同样是无常的。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前去化缘, 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并用石头击打正在啃骨头的母狗。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本是施主父亲的转世,那条母狗正是他母亲的转世,前世杀害自己的仇人转生为他的儿子来偿还宿债。如此洞晓之后,尊者说了这样的偈颂:‘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今生今世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们,也有后来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互相交亲,情投意合非同寻常,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相反, 就算亲生父母、骨肉同胞,也有为微薄财产受用而怀恨在心进而互相残害的。即使是夫妻或亲属,也有因为暂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反目成仇甚至自相残杀。由此可见,无论是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迁变的。所以,我们应当怀着慈悲的心肠爱护所有的众生。”) 这则公案,想必大家都清楚。也许有些人在想:“怎么可能会有人吃父亲的肉、打母亲,而把敌人抱在怀里呢?不可能吧!”实际上,轮回之法就是如此。
有些家庭因为好的业缘而集聚在一起,有些则是因为恶缘。昨天我看了一段短短的视频,一对藏族夫妻,一直没完没了地吵个不停,本来也没什么事情, 但他们一直吵,吵到后面妻子准备去打丈夫,这个时候视频就没有了,其实我还很想看下去。(众笑)
许多人因为家庭不和而倍感痛苦。实际上,如果你真的想治理好家庭,就应该很好地对待每一位家庭成员,即使有人对你不好,你也最好不要小题大做, 应该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有些人在有了实力、获得了世间的成功之后,就完全不将亲人放在眼里,这样其实很不好。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纵然具足大势力,亦勿轻视于他人,若能相应摄受之,则增自己之圆满。”
你即使能力超群,也最好不要轻视他人,若能以慈悲之心摄受有缘众生,只会对自他都有好处。
《孝经郑注》中说:“上下无怨,故和平。”什么叫和平?于上于下,没有仇怨,这就是和平。人们通常认为,和平就是世上不发生战争——这固然是和平,但和平的真正内涵,其实是相互之间没有怨恨。比如说,我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能够守住自心,做到既孝顺父母,又慈爱子女,和兄弟姐妹也能融洽相处,这样就很好了。
成功有因
大部分成功人士,对内,能将家庭维护得很好, 对外,也将上上下下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这从他们为人处事的细节就能看出。我之前看过一本讲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书。当时,李嘉诚还未退休,一些人—— 包括一位后来很出名的地产商——约李嘉诚吃饭。
约定的时间到了,客人们坐电梯到吃饭的楼层, 而李嘉诚早已在电梯口等着了。他们进去时,李嘉诚和他们一一握手,并让他们每人抽一张号码牌。这张号码牌就是吃饭、合影的位置。
当时,李嘉诚已是一位 76 岁的老人,但他仍能照顾到现场每个人的心态,看见桌上有几位外国人,就用英语讲了几句,然后又对着另外几个人用广东话讲了几句。中午吃饭,总共有四桌,他每桌都花十五分钟的时间陪他们。吃完饭之后,李嘉诚一直将客人们送到电梯门口,然后再一次与他们一一握手。
这些细节充分说明,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而是因为,即使在细节之处也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心。
菩萨的勇气
有些人可能只愿意和喜欢的人接触,对不喜欢的人,别说握手,甚至连见到都不愿意,即使见到了, 也会掉头就走,根本不愿意搭理。这是很不好的态度。
有些佛教徒也是这样,我观察身边的人时,眼睛还是很不错的。昨天开会,我发现有两个人关系不太好,我就故意叫其中一个过来坐到另一个人旁边。他过来准备坐下时,看见旁边那个是他不喜欢的人, 结果立马坐到另外一边去了。他虽然是一位修行人, 但也会这样。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关系好的坐在一块儿,关系不好的,互相都离得远远的。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疙瘩、隔离墙,完全是心造出来的,所以,人心有时候还是挺可怕的。
这些内容,虽然听上去只是简单的世间法,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让我们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尤其是那些对你不好、对你有意见的人,你更应该以慈悲之心来摄受他们,这就是菩萨的勇气。
| 夫然(夫:无实义。然:就是这样。),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
如果天子、诸侯、卿大夫能够按照上面所说的那样,恭敬地对待所有人,那么父母双亲在世时,会因为子女的良好品德,过得非常快乐,死后也能享用祭祀。
古人通常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而鬼能享用祭祀。当时,佛教的思想还未传入中国。所以,那时的人们,包括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祖先死了之后就会变成鬼,鬼能收到我们在清明节给他们烧的纸钱。
这里所说的鬼,也许是灵魂的意思,并不一定是指鬼道众生。因为当时普遍认为,灵魂是存在的,虽然并没有明确说出灵魂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做得很好很成功,一方面, 能令健在的父母感到光荣,另一方面,即使他们过世了,也仍然能享用自己为他们所做的祭祀。
古人不仅关心人的今生,对人的后世也很重视。而且,依此来看,孔子并不认为人死如灯灭一般,什么都没有了。他认为,人死之后还有一种灵魂的存在,祭祀则能让死后的灵魂得到利益。
我以前讲过,藏传佛教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等亲人已经去世了,那么当你想念他们或是希望超度他们时,可以经常交一些念经钱,钱也不一定很多。在见到高僧大德或是去寺院时,也最好做一些功德。
比如说,在开法会时,我会把已过世的父母的名字写上,然后交五块或十块请僧众超度,这对亡者非常有帮助。藏地通常会将亡者或需要被加持的那个人的名字写上,然后交给僧众。写上亡者的名字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祖先的名字也没关系,你就写上“某某的祖先”就行。
是亲人还是鬼神?
昨天,有一个人跟我说他有附体,自从他的弟弟因为车祸去世之后,他身上好像一直有鬼神跟着。我让他把他弟弟的名字写给我,我到时候也念一下经。
人死之后,无论是变成鬼还是变成神,他原来的名字相当于一种符号,只要有人呼唤,他就会关注。而且中阴身特别敏锐,平时耳根不好的人,死了之后,耳根特别好,活着时眼睛不好的人,死后变成中阴身,眼睛也非常不错了。(众笑)
所以,“鬼神不存在”这一说法完全是瞎说。当我们去一些可怕的险地,或接触横死的人时,确实有可能受到鬼的干扰。尤其是有人横死的地方,那里通常有鬼魔在作祟。
刚才那个人说有附体跟着他,他认为是他死去的弟弟,实际上不一定,很可能是造成他弟弟死亡的
鬼神在跟着他。因为他心里的分别念一直认为:“可能是我弟弟来找我了。”鬼神知道他心里的分别念之后,就伪装成他弟弟的形象干扰他。
再比如说,当你的某位亲人去世之后,也许你晚上会经常梦见那位亲人,但梦中见到的,不一定真的是那位亲人,很可能是鬼神装作那位亲人的形象在找你。为什么他能干扰你呢?一方面,你没有证悟空性,另一方面,你整天思念着那位去世的亲人,而这让鬼神有机可乘,所以你会经常梦见。
还要知道,你经常梦到的那个形象,其实不是横死的亲友,而是那个与亲友的死亡有关的鬼神在以亲友的形象干扰你。
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念一些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然后将功德回向给他,同时将亡者的名字写上交给僧众,请僧众超度。钱不一定很多,哪怕五块十块,对亡者也非常有利。之后,鬼神就会离开。
生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事一桩,自己或亲友在面对死亡时,还是需要请僧众超度。
|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有了前面所讲的孝顺理念之后,天下将会和平, 既不会发生旱涝等自然界的灾害,也不会有鬼神的干扰以及社会的动乱,举国上下,将会风调雨顺,和平欢乐。
家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很好地对待他们;家人去世之后,也要关心他们的灵魂,很好地超度他们。我们请僧众念经时通常会说:“保佑活着的人,超度去世的亡者。”意思是,加持活着的人平安吉祥,超度亡者,让亡者离苦得乐。
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希望大家关心下面的人。上面的人不用说,谁都会给领导添“加持品”。哪怕只有七个人的小部门,大家在对待领导时,态度都很好,至少当面是这样,背后不一定,也许领导不在的时候,下面的人一直议论纷纷,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谈他人的过失, 有必要的时候,可能不得不说,没必要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说。
喜欢说过失和人的性格有关系。有些世间人对待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领导来的时候,“啊,您来啦,我很想念你。”领导离开之后,他的态度就变了,不停地数落领导的过失。当然,有些领导自己也不怎么关心下属。
|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过去贤明的君主以孝道治理天下,因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最后引用了一则教证:
| 《诗》云:“有觉(觉:大。)德行,四国顺之。”
有了这样伟大崇高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也就是说,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君主或领导,要尽量做到随和不傲慢,真正发自内心地关怀每一个人。
我也希望,各位寺院、学会或小组的负责人,在对待自己的眷属时,要有一种责任感,不要因为地位而傲慢。有些人在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之后,就开始傲慢起来,认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了。要知道,地位是无常的,没必要因为地位而傲慢。
前段时间,马来西亚前总理被判了 12 年,韩国前总统被弹劾,判了 22 年。这些人在有地位时,成千上万人恭敬,但最后,还是一无所有。所以,即使有地位,也没什么可傲慢的。
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全知无垢光尊者,可以说,他对佛教界的贡献无人能及,但他当时也被一些野蛮的康巴人从寺院开除过。被开除后的无垢光尊者,在山脚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我之前翻译过。
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实生活,都向我们展示了地位的无常性。所以,就算自己有了一些小小的地位,也千万不要因此而傲慢。
萨迦班智达讲过:“傲慢令人变无知,贪欲令人变无耻,若常轻视自眷仆,则此长官定衰败。”傲慢心很重的人,没有智慧;贪欲心重的人,不会害羞; 经常蔑视下属的领导,迟早会下台。
相反,以德行维护眷属和百姓的领导,将会像苍龙上天那样,地位越来越高,最终能治理天下,前途无量。所以越有功德的人,越不能傲慢。
今天讲了天子、诸侯以及卿大夫的孝;天子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国,卿大夫以孝治家。归纳而言,就是不要傲慢,应该尽量随顺周围的人。
最后,希望大家以大乘佛教中所讲的慈悲心、平等心、包容心维护所有的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