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六章
时间:2024-07-16 浏览:935次
第二十六章
本章先是说人,尤其圣人。圣人是至诚的,最大真诚是永远不会间断的。不间断就能持久,内心长久如此,就会发于外,就会久远。长期积累,就会博厚,进到高明境界,从而可以和天地相比,承载万物,覆盖万物。说到底,还是强调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从而化生万物的终极目的。
其次讲天地。天地生物之道和圣人是一样的,都是真实无妄的。天地也展现了博厚、高明、悠久,所以圣人是和天地同德的。
最后引诗颂扬文王的道德是真纯的,发用是不停止的,和天道是相通的。这实际上把人的作用提升了,由被动的适应自然转为主动的配合自然。
故至诚无息①。不息则久,久则征②,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③;高明,所以覆物也④;悠久,所以成物也⑤。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⑥。如此者,不见而章⑦,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注释】
①无息:不间断,不休止。
②征:征验,显露于外。
③载物:负载万物。
④覆物:覆盖万物。
⑤成物:成就万物。
⑥无疆:没有尽头。
⑦见(xiàn ):同“现”,显现。章:彰明。
【译文】
所以,至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久长远,悠久长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能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能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能以成就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配,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现也会自然明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①:其为物不贰②,则其生物不测③。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④,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⑤,振河海而不泄⑥,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⑦,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⑧,鼋鼍蛟龙鱼鳖生焉⑨,货财殖焉。
【注释】
①一言:即一字。这里指“诚”字。
②物:指天地。不贰:只是一个。这里指只有一个天地。
③物:指万物。不测:不可测度。这里指生物之多。
④斯:此。昭昭:光明的样子。
⑤华岳:即华山。
⑥振:整顿,整治,引申为约束。
⑦一卷(quán)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
⑧不测:不可测度。这里指浩瀚无涯。
⑨鼋(yuán ):大鳖。鼍(tuó ):扬子鳄。
【译文】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就概括尽了: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从小处看只是一点点的光明,可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上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从小处看只是一撮土,可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上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我们所说的山,从小处看只是拳头大的石块,可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从小处看只是一勺之多,可到它浩瀚无涯时,鼋鼍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云①:“维天之命,於穆不已②!”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③,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①《诗》云:此诗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②於(wū):语气词。穆:肃穆。不已:不停止。
③不:通“丕”,大。显:明显。
【译文】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天道的运行,多么肃穆啊,永远不会停止!”这大概说的是天之所以为天的道理吧。此诗又说:“啊!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道德是那样纯正!”这大概说的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道理,他的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