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七章
时间:2024-07-16 浏览:942次
第二十七章
这一章有三个层次。首先盛赞圣人之道。认为它像天一样广博浩瀚,能生养万物,这使人想到《易经》中“天地大德曰生”,圣人之道所以能生养万物,因为其道的核心是仁,有了它,天地万物会在和风细雨中生长。
第二层意思是讲圣人之道,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承担,礼仪也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实行。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连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谈何容易,必须加强修养。所以君子应该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学问,使二者结合起来。道德学问极力达到广博又要尽力穷尽精微之处,有高尚光明的德行又必须符合中庸的原则,不断温习己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敦厚笃实而又崇尚礼仪。做到这样,才能体现至高的圣人之道。朱熹认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的确这五句也是后儒讨论的重点。
第三层是讲智。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需要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素位而行。世道清明时,政治环境宽松,言论要发挥更大作用,使国家振兴。政治混乱时,无法讲话,自然要沉默,要保全自己。《论语·宪问》中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这里和孔子思想交相辉映。这一思想大概启发了孟子,所以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最后引用《诗经》,说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进退出处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护其身。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智慧,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言默自如,不被富贵名声所羁绊。但智者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所以宋儒说:“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为国者使士言逊,岂不殆哉?”治理国家,使读书人不敢敞开心扉讲话,国家岂不要危殆吗?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①!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优优大哉③ !礼仪三百④,威仪三千⑤,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⑥,至道不凝焉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⑧,致广大而尽精微⑨,极高明而道中庸⑩。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⑪。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⑫。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⑬。《诗》曰⑭:“既明且哲⑮,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洋洋:盛大,浩瀚无边。
②峻极:高峻到极点。
③优优:充足宽裕。
④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⑤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⑥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⑦凝:凝聚,成功。
⑧问学:询问,学习。
⑨致:推致。尽:达到。
⑩极:极至,达到最高点。高明:指德行的最高境界。道:遵行。
⑪敦:敦厚。
⑫倍:通“背”,背弃,背叛。
⑬默:沉默。容:容身。这里指保全自己。
⑭《诗》曰:此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
⑮哲:智慧。这里指通达事理。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而宽裕!大的礼仪有三百项,细的仪节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所以说,如果不具备崇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地位而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己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敦实笃厚而又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在低位而不悖逆。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