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文苑 > 儒家

《孝经》第7-8章

时间:2025-04-12    浏览:45次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曾子说:“多么的博大精深啊,孝道真是太伟大了!”孔子说:“李通就像上天的永恒规律一样,犹如大地的不变原则一般,是人们要永远持守的行为准期。既然孝道是天地的规律与原则,因此人们就应该效法发法天上日、月、星的运行规律,凭借大地上出产的各种财富,以此来任证天下民众和谐相处。因此圣王在对民众进行教化时,不需要采用严厉的方法就能够获得成功;在对百姓进行行政管理时,不需要采取严酷的手段就能使国家安定太平。先代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就率先施行博爱的行为,于是民众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先代王向民众陈述清楚美德与正义的内涵,于是民众就会产生仰慕德义之心而且付诸行动,先代圣王率先尊敬别人、恭已谦让,于是民众就不会去争名夺利;先代圣王用礼制和音乐去引导教育民众,于是民众就能够和睦相处,先代圣王对民众讲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于是民众就懂得自己不应读去做什么。《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啊,民众都在仰望着你啊。”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孔子说:“从前那些圣明的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就连弱小诸侯国的大夫都不敢怠慢,更何况对待公、侯、伯、子男这些诸侯本人呢!因此这些圣明天子就能够得到各国诸候的爱戴和拥护,能够顺利继承先祖的王位并世代祭祀先祖。那些治理各自封地的诸候,就连鳏夫和寡妇都不敢轻慢和欺侮,更何况对待士人和平民呢!因此这些诸侯就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能够顺利继承先祖的君位并世代祭祀先祖。那些治理各自封地的卿、大夫,他们就连奴婢僮仆都不敢怠慢,更何况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呢!因此这些卿、大夫就能够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能够顺利继承父母的家业并侍奉、祭祀自己的父母。正因为天子、诸侯、大夫们能够做到这些,所以当他们的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安心地享受着因子女孝敬带来的幸福生活;父母去世以后,他们的灵魂也能够高高兴兴地享受子女的祭品,因此整个天下安定祥和,各种自然灾害不会发生,各种人为祸乱也不会出现。圣明的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因此会出现这样的太平景象。《诗经·大雅·抑》说:天子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和行为,四方之国无不仰慕归顺。”


上一篇:《孝经》第4-6章    下一篇:《孝经》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