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文苑 > 儒家

《孝经》第13-15章

时间:2025-04-12    浏览:52次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救化民众,并不是要亲自跑到每家每户去,天天当面监督着人们去行孝。君子用孝道教化民众,这就是让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人都能够受到尊敬的办法:用悌道教化民众,这就是让天下所有做兄长的人都能够受到尊敬的方法,用做臣子的原则去教育民众,这就是让天下所有做君主的人都能够受到尊救的途径。《诗经·大雅·洞酌》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君子,可以做百姓的父母。除了那些品德最为美好的君子,谁又能够使民众和睦相处,建立如此伟大的事业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够恪尽孝道,因此他就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心,转换为对君主的忠诚:侍奉兄长能够尊敬、服从,因此他就能够把对兄长的尊敬、服从,转换为对上级的尊敬、服从;在家能够把家庭管理得井然有序,因此他就能够把管理家庭的经验,转换为管理国家的方略。君子如果能够在内心修养好自己的美好品行,那么他的美好名声就能够流传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曾子说:“至于像爱护双亲、尊重长辈、使父母身心都安然无恙、以此杨名于后世这些道理,我已经听明白了您的教诲。我还想冒昧请教的是,做儿子的处处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算作孝顺呢?”孔子说:“这说的是什么话呢!这说的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即使天子不按正道行事,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即使诸侯不按正道行事,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大夫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即使大夫不按正道行事,也不会失去他的封邑;士人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够维护住自己的美好名声;父亲身边如果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不仁不义的事情之中。所以面对君主、父亲的不仁不义行为,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去劝谏父亲,做臣下的就不能不去劝谏君主,因此面对父亲、君主的不仁不义行为,做儿子、臣下的一定要敢于劝谏。如果做儿子的处处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哪里又能算得上是孝顺呢!”



上一篇:《孝经》第10-12章    下一篇:《孝经》第16-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