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第五课
时间:2025-04-22 浏览:49次
第 5 课
2006年1月 28日
本经分为三个部分:缘起、抉择经义和随喜赞叹。昨天讲了“抉择经义”中的“提出疑问”,这个疑问是由舍利子提出的。
在其他一些般若经中,提问者还有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为对于空性的甚深要诀,没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难提出问题的,在佛陀时代也是如此。当然,除了由须菩提发问以外,还有由其他菩萨发问的情况。
舍利子虽然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但他在释迦牟尼佛的小乘弟子中,尤其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他是智慧第一。所以在本经中,是由他向观世音菩萨提问的。
平时我们各个班的道友,在探讨空性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也提不出很深奥、很尖锐的问题。所以,从提问上基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另外,为什么舍利子在得到佛陀的加持以后才能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即使是智慧第一的阿罗汉,想要在甚深空性方面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也需要依靠佛陀的加持,仅凭自己的力量是相当困难的。
舍利子提出问题后,观世音菩萨开始回答。昨天讲了“回答”中的第一个科判“略说修持般若之方法”,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广说般若之本体”。
丁二(广说般若之本体)分三: 一、了知基般若;二、了知道般若;三、了知果般若。
一切万法都可以包括在基道果当中。修行时, 首先要了知诸法之“基”,尔后对此进行修习叫做“道”,最后所到达的果位叫做“果”。无论讲大圆满、大手印还是讲显宗的基本法要,都不离开基道果。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讲,基道果的安立和对基道果的认识相当重要。
戊一(了知基般若)分二:一、宣说五蕴空性; 二、宣说七种甚深法。
己一(宣说五蕴空性)分二: 一、广说色蕴空性;二、以此类推其他蕴。
庚一、广说色蕴空性:
以下内容就按照唐玄奘的译本来讲解。
大家以后有机会给别人讲《心经》的话,可以将缘起分和流通分的内容作为参考,不讲也可以。因为本经主要是“抉择般若”这一科判所含摄的内容,把这些讲出来就可以。我们这个科判,是按照藏文译本和汉文广本的内容来归纳的。
在唐玄奘译本中,前面已经讲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下面观世音菩萨就开始回答舍利子的问题。
如果在“度一切苦厄”的后面有一个“说”字可能会比较好懂,意为观世音菩萨行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时,照见五蕴皆空,度越了一切苦厄,这时他告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加上一个“说”字。
「关注佛教领域之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心经》是从《大般若经》六百卷中摘录出来的。而有些论师则认为,《心经》本身就是一部很完整的经典,并非摘录于《大般若经》。我这次没有时间翻阅,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看《大般若经》中有没有唐玄奘所翻译的完整《心经》(经查阅,唐玄奘所翻译的《心经》收录于《乾隆大藏经》中的大般若部,独立于《大般若经》600 卷。)。
我记得元音老人的《心经》讲义中说:《心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段。这种说法可能不太合适, 因为在《心经》的汉文广本和藏文译本中,确实都有缘起分和流通分。这说明,《心经》应该是一部完整的经典,并不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我是这样认为的,大家以后也应该研究一下。
作为出家人、修行人,对于佛法上的不同观点, 应该去了解、观察,否则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可能就无法回答。有些人说:“我在修行,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一遇到佛法上的不同观点或争论,就觉得与己无关,这种想法可能不太好。
汉传佛教中好像有几个辩论,比如《心经》译本的辩论,《无量寿经》版本的辩论,还有出家人和在家人主要该由谁来护持佛法的辩论。
「关于护持佛法之争论」
现在,护持佛法方面的争论已经不是很激烈了, 而在太虚大师和欧阳竟无的时代,这个争论是特别激烈的。
当时欧阳竟无居士主张:要依法不依人,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修证、有智慧,就一定要护持寺院道场,也有资格给别人讲经说法。因此,他认为在家人可以给出家人传授佛法,也可以做寺院的住持。
太虚法师特别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七种别解脱戒中,从上至下依次为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由此,居士没有资格做出家寺院的住持。
他们在这方面争论了很长时间。后来,有些寺院仍然由出家人担任住持,但还有一些寺院则是由在家居士做主要负责人并讲经说法。
在这个问题上,太虚法师及其弟子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而且,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一直到现在,出家人的道场都是由出家人来住持。后来出现了这个争论,一些佛教杂志也经常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我自己认为,一般来说,寺院应该由具有能力的出家人来住持、管理、讲经说法。从戒律方面来讲, 如果出家人由居士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权力也都交给居士,那可能是不合理的。大家在这方面也需要注意。
作为居士,如果有相应的能力,可以建立居士林等居士道场并担任负责人,有必要时也可以讲经说法。这样做应该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在佛陀时代也有这样的做法。
对于这些问题,有些人可能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有些人即使说了,可能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其实,我们对于佛教各宗派之间的一些敏感问题或不同观点,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并进行剖析。虽然我们的观点不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认可,但还是要尽量依照佛经论典来行持。当然,如果我们有能力、有福报的话,很多事情就会解决得很好。
另外,“依法不依人”的含义并非如欧阳竟无居士所讲的那样。如果什么事情都用一句话来推断,也是不合理的。大家可以看看麦彭仁波切的《解义慧剑》,其中就讲了四依法(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道理。有时候,我们如果对一句话没有解释好,也可能对佛教有一定的影响。
欧阳竟无居士在智慧方面应该是不错的,但从他与法尊法师、太虚法师的辩论来看,他对密宗和出家人的成见还是很严重的,而且他的学术思想相当重。这样一来,他的言论对于佛教界应该是有利有弊的。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你们以后应该有机会给别人传《心经》。其实, 在寺院里讲《心经》还是很受欢迎的。很多人虽然会读诵,却不了解其中之义。包括一些大法师,真正让他讲《心经》的话,有时也感到很困难,当然,大多数法师应该是可以讲的。
今天讲基道果中的“基”。首先讲五蕴中的色蕴,再依此类推其他四蕴。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观世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色蕴皆不离空性。
这里的“ 色”指色蕴,并非仅指眼睛所见的色法。学过《俱舍论》的人都非常清楚,外境中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无表色、地水火风、果色、因色等,都可以包括在色蕴当中( 《俱舍论》:“所谓之色即五根,五境以及无表色。”)。
因此“色不异空”意为,不管是人们耳边听到的声音、眼睛见到的色法,还是眼根、耳根本身,实际上都不离空性的自性。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性也不离色蕴,色蕴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蕴。
这些道理看起来不难,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是感觉有点矛盾。比如茶杯,它是我们眼睛可见的色法,如果说“茶杯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茶杯”,很多人也许会想:“茶杯怎么会是空性呢?如果它是空性,我们怎么往里面倒茶呢?所以茶杯肯定不是空性的。”
实际上,这里的“空”并不是指没有显现。在抉择空性时,一定要区分现相与实相。在迷乱众生面前,显现肯定是存在的。一些中观论典中也说,真正遮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没有。尽管如此,显现也不能离开空性。同时,空性也不能离开显现,可以说二者实为一体。
「海螺之比喻」
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其《心经》注释中,用海螺的比喻来诠释上述道理。
患某种胆病的人会将白色海螺看成是黄色的—— 对于他来说,当时在他面前所显现的色法确实是黄色的。但实际上,海螺的本体上并无黄色,因此黄色的显现是空性的,这就说明了“色不异空”的道理。
“空不异色”,“空”对应白色,“色”对应黄色。我们可以这样说:胆病患者眼前的黄色海螺不异于白色海螺,同样,白色海螺也不异于黄色海螺。或者说,白色海螺即是黄色海螺,黄色海螺即是白色海螺。
对于这样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刚开始可能觉得不太合理,但如果仔细思维,就会发现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有某种胆病,那我无论如何也见不到白色海螺,尽管白色才是真相——在没有胆病的人看来,海螺就是白色的。
同样,茶杯、柱子、瓶子等色法,在我们看来是有颜色、形状并具阻碍性的。但实际上,这些色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因为诸大菩萨所见到的,就是无质碍的大光明的空性,而且这种空性也不离所见。
「水月之比喻」
对空性一无所知的人可能会想:“说色法和空性为同体肯定是不对的,否则释迦牟尼佛已经遮破了我们面前的显现。”实际上,显现根本没有被遮破。
荣敦大师在《心经大疏》中用水月之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水月即空性,空性即水月;空性不离水月, 水月亦不离空性。这里的“空”对应水月的本体不存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有水月之喻。它说明,在凡夫人面前的确有种种显现,但这些显现并非真相。
前两天给大家发的印度论师所造的《心经》广释中讲了三种色法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色有三种,即:遍计色、所分别色及法性色。此中诸凡夫异生计地水等坚相者, 名遍计色;与境相应识所行境之色者,名所分别色;远离遍计色及所分别色的真如相者,即名法性色。”):遍计色、所分别色、法性色。凡夫人所执著的是遍计的色法;瓶子、柱子等都是识的行境,这是分别的色法。前两种色法都是不真实的,其真正的本体就是法性色法。而法性色法我们现在是看不见的,就像有胆病的人看不见白海螺一样。
「结合三转法轮」
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有时单从空性的角度来解释还是有点困难。如果结合第三转法轮,尤其是《大幻化网》等密宗续部来解释的话,就非常方便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所谓的空性并不仅仅是单空,如果只是一个单空,那除了白色和黄色以外, 海螺本身又如何存在呢?在这个比喻中,海螺对应不可思议的光明法界。虽然胆病患者的所见为黄色,无胆病者的所见为白色,但实际上,二者的所见都是海螺。也就是说,除了白色和黄色以外,还有一种实质性的东西。
按照他空派的观点,法界光明离戏的本体是存在的,但它并非以颜色、形状的方式而存在,也非语言、分别所能诠表。也就是说,这种光明法界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而存在的,因此不可能是凡夫人的对境。
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解释是非常好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能够通达,就可依此类推“道”当中抉择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均为空性。
没有中观基础的人,对于这个道理可能还有种种怀疑。但这些怀疑毕竟是我们的分别念,如果分别念可靠的话,我们早就成佛了。
总之,我们所看见的色法实际上都不离空性。
「结合破四边」
从破四边的角度来讲,“色不异空”等四句分别对应破凡夫、外道的执著、破声闻缘觉的执著以及破菩萨的执著。破掉所有执著后才会获得佛陀的境界。
“色不异空”,凡夫人对色法有很大执著,于是佛陀说,我们所看见的瓶子、柱子等色法都不离空性,以此破除有边。
“空不异色”,声闻、缘觉认为,空性是一种寂灭,人无我空性是最究竟的。他们对这种空性具有实有的执著,因此佛陀宣说了“空不异色”,告诉他们空性也不离色法。此处的“色法”是指清净光明,因此,空性并非指“没有”或“不存在”,以此来破除他们对无边的执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破有无二俱、非二俱这两个边。这是针对菩萨而言的,因为一些菩萨在出定位还有这两种细微的执著。
「结合中观四步境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可以对应中观的四步境界,即空性、双运、离戏、等性。
「空性中显现妙有」
有些道友刚接触中观,可能还是会对这些道理心存疑惑,因此应该经常探讨。若以中观的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论进行剖析,则一切色法都是不存在的;而在不存在当中,万法又都可以显现。这一点是很容易抉择的。
有些人想:“万法怎么会在空性中显现呢?”实际上,这是心的一种妙用,有了心的妙用,什么都可以显现。
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提到过无情法有无如来藏的问题。他说,无情法也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现,或者说是心的妙用、显现。而心的本体又是空性的,因此从空性中可以显现色法。所以,无情法有无如来藏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总之,一切万法应抉择为空性,空性中又可以有种种显现。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显现就是能被看见的东西,空性就是不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个法,从其本体不成立的角度来说就是空性。
「科学家眼中的“空性”」
不仅中观派如是承许,很多物理学家、量子力学领域的科学家、理论学家等,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后,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爱因斯坦曾对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他发现,虽然柱子、瓶子等是有质碍性的,但当它们转化为能量时,这种质碍性就消失了。而且,每一种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包括我们居住的地球、我们的肉体,都会因为转化为能量而变得通彻无碍。科学家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只可惜他们对中观的道理一无所知……
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对瓶子等任何一个东西彻底剖析,从原子到原子核到夸克,最后连一个微尘许的法都不可能存在。有物理学家说,如果在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到震撼,就说明他还没有精通这门学科。
可见,从世间的角度来观察,任何一个事物的本体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事物的本体不存在,就说明我们面前所显现的色法都是空性的。
以前,台湾有一位居士,曾经把太空理论、量子物理与《心经》《宝积经》《华严经》中所宣说的道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由于他特别精通物理学,所以有些地方分析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讲到了现代科学在探索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没有趋至究竟。但他可能还没有精通中观和因明,因此对于佛教与物理学、量子力学之间的理论冲突还未超越。
总的来讲,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家、哲学家都根本没有找到事物真实存在的依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也就自然而然能够明白了。
所以,“空性”并非佛教独有的一种说法,世间学者们也可以通过研究而得出相似的结论。只是他们使用的名词、表达方式与佛教不同,在理解上也跟佛教理论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空性的道理。
我想,作为修行人,有时候也应该将佛法中的道理与一些世间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这样会对理解佛法有很大帮助。
总之,大家对于今天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应该要了解清楚。
庚二、以此类推其他蕴: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对于受、想、行、识,我想应该不用详细解释,因为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学习过《俱舍论》。
受,包括乐受、苦受和舍受。
想,《俱舍论》中对于想蕴解释得不是很广,好像只有一句话 (《俱舍论释》:“想蕴的法相:心毫不混杂地执著自之对境蓝、黄等相。”)。其实,所谓想蕴就是指心和心所去分别对境,有一种分别的相。
行,有相应行和不相应行。
识,有八识聚、六识聚等不同说法。
“亦复如是”,受想行识这些蕴“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以此类推,“受想行识”的本体就能完全了知。
以上就是对于基的分析方法。关于道的分析,我们明年再讲。(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