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第四课
时间:2025-04-22 浏览:45次
第 4 课
2006年1月 27日
昨天已经讲了“宣说六种圆满”。六种圆满包括法圆满、结集者圆满、时间圆满、本师圆满、处所圆满和眷属圆满。
大多数经典都有六种圆满或五种圆满,“结集者圆满”在有些经典中不明显。像讲密宗《大幻化网》等续部时,主要宣讲五种圆满。
乙二、此经之因缘:
“此经之因缘”,讲这部经是依靠什么样的因缘而产生的。
上节课也说了,这次是按照唐玄奘译本来讲解《心经》,但是为了让学人圆满、完整地了解这部经典,我们就按照法成法师的译本来讲一下序分部分。
今天大家应该拿到了不同译本的《心经》,可以看到,这些译本只是在词句和表达方式上稍有不同, 大多数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此处讲了一个缘起。
“尔时”,当佛陀和所有眷属聚集在一起,各种条件达到圆满之时。
“世尊”,即释迦牟尼佛。按照任杰老师的译本,“世尊”后面的“等”字没有也可以。
“甚深明了”,佛陀趣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等持呢?是甚深明了的等持。
“甚深”,表示一般的阿罗汉、凡夫或外道根本无法通达,因为佛陀所安住的,是远离一切戏论、勤作、思维的诸法之法性,这种境界极为甚深。
“明了”,对于这样的甚深境界,佛陀以各别自证明明了了地完全照见。
所以,这种等持既是甚深的,又是光明的。佛陀就在这种甚深光明的等持当中安住。
“法之异门”,指不同法门,表示佛陀已经趣入了各种不同法门的一种等持。有些讲义中说,“法之异门”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所有不同的法门, 在胜义当中都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当中如幻如梦。
所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当佛陀和所有眷属都在场的时候,佛陀入于不同法门的甚深光明等持。
本来在佛陀的境界当中,出定和入定是没有差别的。那这里为什么说佛陀入定呢?这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众生而显现的。因此,佛陀的色身在显现上也有入定的行相。
|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佛陀入定之时,观自在大菩萨行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并顿然照见了五蕴皆空的道理。“观察”二字没有也可以,唐玄奘译本中就直接说了“照见五蕴皆空”。
“复于尔时”,指所有眷属齐聚,佛陀入于甚深等持之时。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是“ 大菩萨”。一般来讲,只有三清净地(即八、九、十地)的菩萨才可以叫做“大菩萨”。
“菩萨”,《入中论》中说,得一地以上是真正的菩萨。“摩诃萨”意为大,有些论典中讲,三清净地的菩萨有广大的布施、广大的智慧、广大的力量、入于广大的大乘法门,还能降伏各种各样的大魔,因此这些菩萨被称为“大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佛陀所有的眷属当中,此时观世音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行”有几种意思。广义来讲,阅读《心经》、听闻般若法门是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为对境行持十法行——讽诵、受持、书写、修习、思维等, 也都是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那么,观世音菩萨是如何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呢? 就是安住,他以自己的智慧,随佛陀而入于甚深光明的智慧境界当中。
在印度比较广的讲义中, 对于“般若”是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的:般若剑、般若金刚、般若灯;对于“波罗蜜多”也从三个方面做了解释:世间、出世间和超越一切的诸佛菩萨的境界。今天给大家发的藏传佛教和印度大德的讲义都讲得比较广,大家可以参阅。
“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观世音菩萨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时,顿然照见了五蕴皆空。
“五蕴”包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一切有为法。
“照见”的方式有几种:凡夫的照见、声闻缘觉的照见、佛菩萨的照见。比如对于五蕴皆空,凡夫是以总相的方式照见,即从理论上进行观察、推断,其实这只是一种寻伺分别念,并未真正见到空性。声闻缘觉以五蕴皆苦为因缘,以证悟人无我的方式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和佛陀以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方式,完全照见了五蕴皆空,其境界相当圆满。
以上讲的是因缘,即这部经典出现所依靠的缘起。佛陀入定是最主要的因缘,如果佛陀没有入定, 观世音菩萨就不会依靠佛陀的加持而入定,随后舍利子也不可能提出问题。所以,印度比较广的讲义中说,这部经典出现的因缘主要有二:一是佛陀入定的加持力,这一点不可缺少;二是观世音菩萨依靠佛的加持而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在此过程中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中的主要人物」
有些人问:“在这么多眷属当中,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是最主要的人物呢?”有论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会主”,相当于开会时的主要负责人,因此舍利子向他提问。
的确,诸佛菩萨集会也有点像现在开法会,有主要、次要的人物。像开法会的时候,有说法上师、主持人以及一些高僧大德等。同样,在佛陀的所有眷属中,目犍连、舍利子、文殊菩萨等几位大弟子是经常出现的,眷属之间的确有一些差别。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或者说,这部经典与大悲空性之义密不可分,而且本经内容由观世音菩萨来宣讲的话,会有无量众生得到利益。佛陀以神通力完全照见了这些,就特意加持观世音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照见了五蕴皆空。
此时,舍利子向观世音菩萨提出了问题——他现在不想问佛陀,因为佛陀正在入定;也不想问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等,只是特别想问观世音菩萨。这些因缘都是蒙受佛的加持而产生的。
昨天很多人提出的问题还是很好的。如果自己对佛经论典有一些疑惑,还是应该提出来,这样很容易将其断除。在闻思过程中,遣除疑惑和困扰还是相当重要的。
在《心经》这部经典当中,主要人物有三:一是佛陀,他首先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最后赞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只说了这一句话;二是舍利子,他向观世音菩萨提出了问题(有些经典中说舍利子是合掌提问的,有些经典中没有提到合掌的细节);三是观世音菩萨,他在佛陀的加持下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并宣说了《心经》基道果所摄的全部内容。
按照很多论典的科判来归纳,经文的第一段讲六种圆满,第二段讲缘起或因缘。
「不同版本的佛经」
在唐玄奘的译本当中,直接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实前面还有佛陀入定的过程,之后是观世音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虽然在藏文译本中没有,但是在唐玄奘、鸠摩罗什等几个译本中都有。有些人说,应该是唐玄奘翻译错了,还以此否定他的译本。这样推断恐怕是不成立的,藏文当中没有“度一切苦厄”, 也不能说明唐玄奘翻译错了。因为还有其他好几个版本中都有这句话,说明这种差别是由于版本不同而导致的。
而且,不同众生所听到的佛语也不相同。比如, 佛陀在灵鹫山转法轮时,虽然十万佛子都有不忘陀罗尼,但是他们所得到的法门却各不相同。之所以不同,并非像我们一样,或者是录音机坏了,或者是笔坏了,以致记录的内容有所差别。对于这些佛子来说,如果喜欢的是简略的法门,他受持的就是简略法门;如果喜欢的是较广的法门,他所记住的就是广的法门。所以,佛陀说一句话,有些人听到的是广的法门,有些人听到的是略的法门,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我之前讲过吧,有一个人把“嗡班匝儿格里格拉亚吽啪的”念成了“嗡班匝儿吉里吉拉亚吽啪的”。但是,当他念这个咒语的时候,山河大地都在随着他一起念。后来有人纠正了他的念法,他改过来之后,外面所有的声音都停下来了。因为,他原来的念法虽然根本找不到出处,但是他的心很清净,以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加持以后,他所念的咒语就变成了真正的咒语。
同样,唐玄奘译本中的“度一切苦厄”,即使的确是他多译了,但他已经对此加持过了。如果我们以分别念将其减掉的话,很多加持力就丧失了。
在座的很多年轻人,以后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在这些时候,自己心中应该保持正见,不能随着世间人的见解而动摇,随便改动佛经金刚语,这是不合理的。
「对应玄奘译本」
这部分内容在唐玄奘译本中是这样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陀入定后,观世音菩萨也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并照见了五蕴皆空,远离了堕入三恶趣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的所有苦厄。
有些经典中说,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并在无量世界中以佛的形象度化众生。但在释迦牟尼佛面前, 他显现菩萨的形象来利益众生。这是了义经典的基本观点。
「重视加持」
大家以后读诵、修持《心经》的时候,还是全部用唐玄奘的译本。我前两天也讲了,唐玄奘译本确实有非常大的加持力,而且国内外普遍都在念诵这个版本。
我有时候想,唐玄奘的发心力肯定不可思议。有时候又想,是不是因为汉人很喜欢地位,所以才都读诵他的译本?当时唐玄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连皇帝都恭敬他。人们会不会因为这一点就马上接受了他, 心想:“他是国师,很了不起啊!我们要读他翻译的《心经》。”在唐代,其他很多译师的译本都没有为人们广泛读诵。
不管怎样,唐玄奘对佛教的贡献确实相当大。以前也有高僧大德说,唐玄奘象征观世音菩萨,孙悟空象征文殊菩萨,猪八戒象征金刚手菩萨。从这个观点来看,唐玄奘确实是有加持的。所以,我们以后念诵、修持都要用这个版本,对其内容千万不要改动。
同时,大家也不要认为《心经》很简单,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可能会这样想的。以前有人就说过: “我在写博士论文,已经写了好几万字了,《心经》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有两百多个字。”这种傲慢心真的非常可怕。
表面上看来,《心经》只有一页纸的篇幅,但其功德、加持和威力实际上是无可比拟的。就好像一块儿黄金,虽然体积很小,但其价值却无比昂贵。对于佛经的威力和加持,大家应该如是观想。
甲二(抉择经义)分二: 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二、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
乙一(以问答方式而抉择)分二: 一、提出疑问;二、回答。
丙一、提出疑问:
|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 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时”,刚才讲了,所有眷属齐聚,佛已入于三摩地,观世音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照见了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他已经有把握了。如果他自己没有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也就没有理由给别人宣说了。
我们给别人讲法,尤其是讲佛经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以前在印度,除了龙猛菩萨、无著菩萨和月称菩萨等极少数班智达以外,依靠自己的智慧解释佛经的很少很少。
现在,依靠自己的智慧解释佛经的高僧大德相当多。有些高僧大德可能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也不敢说什么。但有些人连字面上也解释不来,只是把经文读一下,再说一些世间的话: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当时是怎么样吃饭的,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怎么样吃海鲜……讲完以后,这个颂词就算解释完了。
这样的讲经方式,在传统中应该是没有的。当然,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了以前的传统和传承。很多人以为,讲经说法就像在学校里讲课一样,于是随随便便用自己的分别念来讲,但他们讲的有些内容还是跟佛经原意有很大出入的。
我们以后讲解佛经的时候,要尽量结合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教言,自己讲的时候就要很注意。否则,故意错解佛经确实有很大过失。
当然,如果你本想很好地解释佛经,但由于你在理解上有偏差,无意中错解了经义,这个过失就不大,因为你不是故意错解的。总之,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具寿舍利子”,“具寿”是一种尊称,在佛经中经常出现,相当于我们经常说的大方丈,或者是长老、长寿者。
“舍利子”,在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但很多经论中说他其实是大乘菩萨,只不过显现为小乘阿罗汉的形象。
舍利子的名字来源于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所以他就叫“舍利子”。这种取名方式在藏地也非常多见,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用父亲或母亲的名字来称呼。我小的时候都差一点用我父亲的名字。当时很多人喊我“ 某某子”, 我就特别生气地说:“我明明有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要用‘某某的儿
子’来称呼我?”后来人们好像就不这么叫了。
“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舍利子承佛的威力,向观世音大菩萨提出了关于甚深般若空性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承佛的威力呢?因为在显现上,即使是大阿罗汉,没有佛的加持也根本问不出这么深奥的问题。因此,想问出甚深的问题离不开佛的加持。
我有时也会说:“ 哎,你今天提出的问题非常好!”那个道友就说:“我平时是问不出来的。今天可能是依靠您老人家的加持力,我自己都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不错!”(众笑)
总之,舍利子为什么问得那么好呢?因为佛陀通过入定的方式加持了他。
“若善男子”,有些讲义中说,“善男子”是对观世音菩萨的称呼。但也有讲义中说,舍利子称呼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的话,好像不太恭敬,因此不承认前述说法。
我看利言他们翻译的也是:“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而藏地有些讲义中认为,经中省略了“善女人”,所以此处应该理解为:“观世音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两种解释方法都可以吧,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他应该也不会生气的,因为他确实是个善男子嘛。不过在汉传佛教当中,观世音菩萨显现为女性, 这样的话,说她是“善男子”,她可能会不高兴。(众笑)
“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如果世间有善男善女真正想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话,到底应该如何修学?
也就是说,舍利子问观世音菩萨:您是非常了不起的,您依靠佛陀的加持力,已经照见了五蕴皆空; 而我们这些可怜众生,想修般若波罗蜜多也非常困难,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这个般若空性到底应该怎样修呢?
然后,观世音菩萨就依靠佛的加持力,宣说了下面的内容。
丙二(回答)分六:一、略说修持般若之方法; 二、广说般若之本体; 三、证悟般若空性之功德; 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 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在“广说般若之本体”中,基本上包括了本经的全部内容。
丁一、略说修持般若之方法:
|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观自在菩萨回答具寿舍利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要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话,应该以观修五蕴皆空的方式来修。”这是略说。
为什么“五蕴皆空”可以包括下面所讲的全部内容呢?因为,五蕴包括一切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而且下文讲到的十二处、十八界、缘起法、四谛等,都可以间接包括在五蕴皆空的法门当中。
有关讲义中也说,六度、四摄等任何法门,都要以观空性的方式来修持。如何观空性呢?在胜义中, 万法远离一切戏论言思;在世俗中,万法则如幻、如梦、如水泡、如影像。这就是观空性的最基本方法。
去年我们学的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中也讲到,般若波罗蜜多的观修方法是:万法在胜义当中像虚空一样,远离一切执著和戏论;在世俗当中,则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修持。
「实修是关要」
佛陀为什么在入定后才加持观世音菩萨显现了这部经典呢?因为佛陀想要告诉我们后学者,对般若空性法门一定要观修,没有观修就不可能成就。
等《心经》讲完以后,我还想给大家讲一讲《心经》的修法,藏传佛教中就有《心经》的专门修法。修法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修法,只是每天背得很熟,就缺少了思维和修行。
对于《心经》的修持,你们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具足十种法行( 十法行,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 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有些寺院和道场只有读诵这一项,大家早晚都在读,但从来不思维,也不修持。其实,对于甚深的空性法,不修是不行的。
当然,我自己一点都不修持,给别人这样说是非常可笑的,也没有多大利益。但是在道理上我比较明白,作为一个修行人,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在百千万劫当中是相当难得的。既然遇到了,我们就应该尽量放下自己的固有执著,空出一些时间来观修。
有些论师说,略说部分只提到善男子和善女人, 而没有讲石女,但是因为石女属于人类,所以这里也间接包括了石女之类的所有人。相对而言,善男子、善女人指具有人之法相的真正的人。因此,所有的人都应该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
修持的方法,是对五蕴皆空的道理进行观修,以五蕴皆空的见解来摄持一切修行。
什么是五蕴皆空的见解呢?就是了达色蕴、想蕴、识蕴等五蕴皆为空性。在凡夫位以分别念来了达;如果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就以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的方式来照见。
在凡夫位,以五蕴皆空的见解来摄持自己的修行,并不是做不到的。在积累世俗善根的过程中,不管是磕头、修加行还是念往生咒等,都可以思维这些是如幻如梦的本性。同时也要了达,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就像清净离垢的虚空一样,无有任何戏论。以这种见解来摄持修行的话,与五蕴相关的执著就会逐渐消失。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我执断掉。如果断掉了我执,那么与之相关的蕴执就会自然息灭。这就是《心经》的基本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