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文苑 > 心经讲解

心经讲解——第三课

时间:2025-04-22    浏览:45次

 

20061 26日 

 

 

 

《心经》在文字上并不复杂,因此背诵起来也不困难,很多人都能背会。背会以后就可以随时随地诵这部经了。

 

昨天也讲了,如果能够经常念诵《心经》,每个人都可依其威力遣除即生修行中遇到的违缘障碍。从出世间功德的角度来讲,《心经》是般若空性的精华, 观修空性、念诵空性经典的功德不用宣说,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因此,修持《心经》做起来非常简单,但其意义、功德却相当大,作为修行人应该重视。

 

这次讲《心经》,我可能会在字面上讲得稍微广一点。

 

原因是,在藏传佛教当中,《心经》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各教各派的很多高僧大德都专门作过注释。在汉传佛教当中,很多出家人、居士、大学老师乃至高等学府的研究中心都在研究《心经》。我想, 我们作为专门研究佛法、修行佛法的人,如果对于最根本的《心经》没有通达,对其相关理论和观点没有了解的话,恐怕不太合理。

 

而且,我们这次讲课的时间比较充裕,不像在外面,好像总觉得没有时间,如果安排一天或三天来讲课的话,每天都讲空性也有点困难。

 

再者,《心经》是很甚深的空性法门,若不广泛宣讲,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


大家应该记得,《大圆满前行》中说 (《大圆满前行》:曾经有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当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当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说道:“太可怕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听到讽诵《心经》之时, 二人双手捂着耳朵。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而仅仅依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遇到两位威仪非常清净的比丘。尊者给他们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很高兴;讲法无我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害怕;当听到讽诵《心经》时,他们直接捂住了耳朵。后来阿底峡尊者说:“仅仅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是不能获得成就的。”

 

 

观察根器」

 

可见,在印度,有些人也根本接受不了《心经》。很多刚学佛的人,一听到《心经》的内容可能会想:“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色声香味都没有啊?我明明有眼睛、鼻子等,可以亲自领受到外在的色声香味。佛教到底在说什么啊?”很多人不仅无法从《心经》中获得利益,反而会生起邪见。

 

正因为如此,趋入大圆满密法之前,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修习加行。中观论典中也说,听闻般若空性法门之前,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炼,等根机、意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才能听闻。所以,空性法门也不能直接给人传授。

 

有些人想:“修大圆满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因为我还没有修加行。但是听《心经》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心经》是很简单的法。”其实也不能这样想,因为《心经》是非常深奥的法,刚学佛的人不一定能接受。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那就可以暂时休息几天,过段时间听一听宣讲因果的人天乘法门,这些就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对于甚深空性方面的法,大家还是要观察一下自己的根机——不仅仅是听闻大圆满法要观察,


听闻般若空性也要观察。如果你不能接受空性教法, 它对你就利益不大,甚至可能会害了你。

 

 

关于译者」

 

按理来讲,我们在学习《心经》之前,要先了解一下译者的身份,以及他在佛教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但由于大家对唐玄奘都比较了解,我在这里就不广说。

 

唐玄奘回到中国以后,本来很想再次前往印度, 把翻译出来的经典与其他梵文本再对照一下。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唐玄奘是个国宝,就一直不让他去。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很多人都是私自出国的,而且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如果唐玄奘再次去印度, 不一定能回来。所以,唐玄奘后来没有再次去成印度。


当时的皇帝对唐玄奘非常尊重。他所翻译的很多经典中都写着“奉诏译”,表示自己是奉皇帝之命而翻译的。最后唐玄奘圆寂时,国家还为他举办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隆重法会。

 

关于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我在《佛教科学论》的后面提到过一些。大家翻开历史也能看到,在有些朝代,政府和社会是如何看待出家人的。

 

 

《心经》的不同译本」

 

我们平时按照唐玄奘译本来念诵、修持是很好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其他译本。现存的《心经》汉文译本大概有七个:

 

1. 后秦鸠摩罗什译本,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个汉文译本,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唐玄奘译本,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 唐代法月法师译本,名为《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 唐代利言等人共同翻译的版本,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 唐代智慧轮法师译本,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 唐代法成法师译本,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 宋代施护论师译本,名为《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外,还有唐代菩提流志的译本,但是这个版本现在好像找不到了,《大藏经》中也未收录。


现代也有一些人翻译《心经》。比如以前中央民院的几位老师对《心经》做了翻译,但有些内容完全是从学术角度来译的,没有直接使用佛法名词。在现代译本中,任杰老师的翻译很接近藏文本。

 

 

《心经》略本与广本」

 

现在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心经》的序分和流通分。上述几个译本当中,只有唐玄奘和鸠摩罗什的译本没有这两部分,一般被称为“略本”。其余五个版本,前后两部分都具有,被称为“广本”。

 

有些人说,唐玄奘翻译的《心经》不全,以此否定他的译本。

 

还有些人认为,广本是不合理的。有一位大学教授在书中说,只有唐玄奘的译本是合理的,几个广本都不合理。原因是:日本的《大藏经》中也有这样的略本,而且在敦煌石窟中也发现了与此略本一模一样的唐代古书。他认为,广本中的序分和流通分,应该出自《大般若经》或其他经典,是后人加到《心经》中的。

 

这个立论应该是不成立的。因为,敦煌本《心经》和日本《大藏经》中的《心经》没有前后两部分,并不足以证明广本《心经》是伪经——他当时在有些书中说,广本《心经》是后人伪造的,序分和流通分是后人妄加的,说得特别严重。

 

其实,《心经》是《大藏经》中一部完整的经典,而不只是《般若经》的一部分。后来,他可能也得到了一些梵文的广本《心经》,前后部分都很完整。但是他说,这是印度后人妄加的。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


以前还有一个人,好像在因明方面有一些研究,他对广本《心经》比较赞同,而对玄奘译本有些不满。

 

大概在 2001 年,他在一本香港佛教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唐玄奘的翻译是不合理的,原因是:藏文译本有序分和流通分,玄奘译本没有;梵文本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玄奘译本中没有“圣”字; “度一切苦厄”这一段,在梵文本和藏文本中都找不到……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内容上的差别,而对不同版本做出取舍。大家也清楚,印度佛教曾遭受过三次毁灭,有些佛经版本难免遗失。而且,佛陀所宣说的法可以在众生面前有各种显现。像南传佛教《大藏经》与北传佛教《大藏经》,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 藏传佛教小乘十八部的戒条,与南传佛教的相关戒条也有很多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差别而说某些经是伪经。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持有一个合理的观点。当然,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建立自己的观点也许是非常可笑的。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什么就随声附和:“啊,对对对,你说得对,广本《心经》才合理,略本《心经》不合理,我们以后不能念诵唐玄奘翻译的《心经》。”但跟另一些人接触时,又很可能会跟着他们说出一些诽谤的语言:“啊,对对对,略本《心经》才合理,广本都不合理。”

 

总之,佛陀的语言有各种各样的显现,而且大译师们在翻译时所选取的梵文本也不一定相同。因此,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以内容不同为由而舍弃某一个译本。

 

唐玄奘所翻译的《心经》,确实无法跟藏文本完全对应。但是我们没有任何必要以此而舍弃它,甚至说它是伪经。大家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务必要清楚这一点,这是很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在与一些佛教徒、学术界人士探讨佛法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以后一定会遇到的。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有一个明确观点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具体事实和争议焦点。其次,要清楚自己持什么样的观点,驳斥什么, 建立什么。按照我的观点,既要赞叹略本《心经》, 也要赞叹广本《心经》,因为二者绝对没有任何矛盾之处,没有必要取一舍一。

 

 

勿轻易断定」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需要思考。不然,出去以后被人问到了却无法回答也不太好。比如别人问:“你对《心经》的略本、广本有什么看法?”你却说: “嗯,我的看法是很好的——今天会不会下雨呢?我看这几天,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利益众生、发菩提心……”众笑 这样来回答的话,恐怕不太合适。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现在社会上有哪些辩论焦点。其次要以自己的智慧去思维、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要贪执任何一个宗派,而要以诸佛菩萨的教证、理证和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为依据,建立一个观点,为他人提供建议。

 

而且,如果没有非常可靠的依据,最好不要做出论断,因为断定问题是很困难的。我们很可能今天觉得某个观点正确无疑,明天就将其推翻了。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没有登地的凡夫的分别念,是不可靠、不可信任的,人经常自己欺骗自己。

 

比如,我们小时候如果见到了遥控轿车,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更好的东西了。但是年纪大了以后,看到遥控轿车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认为某个观点非常合理,任何教证理证都不可能将其遮破,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看法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所以,法王如意宝一再地说:凡夫人要真正建立一个观点是非常困难的。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尤其是在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毁谤别人。如果你没有可靠的依据去反驳对方,那么暂时接受他们的观点也可以。但最终还是要建立一个自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闻思断疑惑」

 

也许我今天比较啰嗦,但这些问题确实值得重视。实修固然重要,理论分析也不可缺少。作为在佛学院研究佛法的人,如果对这些问题一概不管,恐怕以后弘法利生或自己修行时,很多怀疑就无法遣除。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想:“为什么《心经》有那么多版本啊?”——很多人的分别念还是很容易生起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长期地闻思佛法。

 

我在外面遇到过一位法师,他说他在出家后的五六年间,基本上对佛经是半信半疑的,有些经典他看,有些经典他不看;有些高僧大德的论典他能接受,有些论典他不能接受……心里一直对佛法有一种怀疑。过了十几年以后,他对所有的佛法都能接受了,他觉得,“这是经典,我肯定要接受,这里面说的完全是对的。”

 

我想,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情况, 因此一定要长期闻思。在闻思过程中,虽然不一定会突然开悟、突然间就什么都懂了,但是你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会逐渐减少,智慧会逐渐增长。

 

有些人刚来的时候,看到《心经》有两个版本, 就认为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心想:“有两个版本应该不对吧?佛陀为什么会说两种话?”怀疑特别多,邪见也特别重,好像无论如何都无法调化一样。但在这里待了十几年以后,就跟原来不一样了。虽然他还不能在虚空中飞翔,但在见解和知见上有非常大的转变,这也是闻思的结果。

 

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教条。如果对于某些道理无法理解、心存怀疑或不愿接受,就可以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跟法师、道友面对面地辩论,提出自己的疑惑。在互相辩论、问答的过程中, 心中的小小怀疑就可以依靠他人的智慧而立即断除。所以,通过精进闻思修行来遣除无明黑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开始正式讲课。

 

唐玄奘译本虽然没有序分,但我们承认这是一部完整的经典。因此,在学习本经时,可以依照其他译讲解序言部分所依的版本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国大德 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的序分来作讲解。

 

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方法,《心经》的科判可以这样归纳:

 

全文分三:一、缘起;二、抉择经义;三、随喜赞叹。

 

全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这部经的来源、缘起;第二部分抉择本经含义;第三部分随喜赞叹。

 

甲一(缘起)分二:一、宣说六种圆满;二、此经之因缘。

乙一、宣说六种圆满:

 

|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是讲六种圆满,也有说是五种圆满或七种圆满。

 

好比在世间做一个简单的会议纪要,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参会人员、会议内容等要素。写一篇记叙文,也要具足时间、地点、人物等几个要素。

 

一般来讲,佛经的开头都有“如是我闻”,结尾有“皆大欢喜、随喜赞叹”等语言,这是佛陀所开许的。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说:为使后人生信,我的经典可以在开头加上“如是我闻”等,在结尾加上对当时情景的描述。


法圆满」

 

“如是”表示法圆满,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如是”是为了表达,释迦牟尼佛加持观世音菩萨“如是”宣说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结集者也如理如实、原原本本地听到了,并且从头到尾做了不增不减、完整无缺的记录,并未夹杂其他语言。

 

 

结集者圆满」

 

“我闻” 中的“我”指结集者金刚手菩萨。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转了第二转无相法轮后,由文殊等十万菩萨做了结集。其中,《般若经》主要由金刚手菩萨结集,因此“如是我闻”是金刚手菩萨的语言。就像做会议纪要时,记录人会写“当时的情况是……”,并在结尾签字落款。


对于“我闻”,论师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论师说,“闻”字意为:我只能听到,但没有听懂。因为佛陀所宣说的般若空性相当深奥,所以金刚手菩萨很谦虚地说,我只是在词句上原原本本地做了记录,对于内容还没有懂得。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说,这种解释方法不合理。因为金刚手菩萨不一定完全没有懂得这些内容,不能通过一个“闻”字来如此推断。

 

对于“如是我闻”的含义,有些法师解释得不是很准确。“如是我闻”中的“我”并不是指“自己”, 也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或阿难、目犍连等人,而是指结集者。结集者说:“当时我是这样听到的……”就像在会议纪要中,不可能由主持人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清楚。

 

有些人认为,“我闻”也包括信心圆满,因此“如是我闻”就包括了法圆满和信心圆满。


大乘观点认为,“ 我闻”表示结集者直接在佛陀面前听闻了佛法。而南传佛教认为,“我闻”还包括间接听闻的情况。比如,阿难在结集经典时也说: “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六万四千法门我在佛陀面前亲自听过。其余的两万法门,我是在其他人面前听到的。”

 

 

时间圆满」

 

“一时”泛指某一时间。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呢?因为佛陀的神变千千万万,他在不同众生面前有不同的显现,在某些众生面前是夏天说法,在某些众生面前是冬天说法。同样,关于佛陀的涅槃等也有不同的记载。

 

对于一个凡夫人来说,时间是具有确定性的,他可以说:我在几月几号下午三点半,在某个经堂宣说了什么法。但是对于佛陀来说,在因缘成熟时就会宣


说相应的法,在众生面前的显现并非唯一,所以需要用广义的“一时”来表示说法时间。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佛陀在宣讲《大般若经》之前,就已经宣说了《心经》。

 

 

本师圆满」

 

“薄伽梵”是梵语,藏文仪轨中经常有“班嘎万萨瓦达塔嘎达……”(བྷ་ག་ཝཱཱན་སརྦ་ཏ་ཐ་ག་ཏ),  嘎万”(བྷ་ག་ཝཱཱན)就是薄伽梵,翻译成汉语是“出有”。“出”指超离了轮回、涅槃二边,“有”指具有六波罗蜜多的功德,“坏”指毁坏了四大魔。

 

佛经中,有时称佛为“世尊”,有时称佛为“薄伽梵”,用“薄伽梵”的情况也比较多。只有佛陀才圆满具足“出有坏”的功德,因此这里的“薄伽梵” 是指释迦牟尼佛。


处所圆满」

 

经文中说: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

 “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

 

王舍城、灵鹫山离那烂陀寺都比较近,从王舍城到那烂陀寺大概十八公里。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阿难、迦叶、目犍连等许多尊者都是在那里皈依佛陀的,因此王舍城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

 

“鹫峰山”也叫灵鹫山,这座山上有一块老鹰形状的大石头,从有些照片上确实看得出来。有些学者认为,“鹫峰山”就是以此而得名的。还有些人认为,这座山上有很多鹰鹫居住,所以叫“鹫峰山”。

 我们去年学《三戒论》的时候说过,灵鹫山是释迦牟尼佛转第二转法轮的地方。在普通人眼里,灵鹫山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佛陀在那里讲了《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很多经典。但在具有不共行境的菩萨面前,灵鹫山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佛陀在经中也说: “鹰鹫即法性,唯佛之行境。”鹰鹫是法性光明,唯是佛的行境。因此,灵鹫山是法界智慧的一种象征。

 

以前,六世达赖来到灵鹫山时,看到整座山都是《般若经》,因此不敢上去。当年,上师法王如意宝去灵鹫山时说:“六世达赖来到这里时,看到山上满是经书。我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光明,真正现前了‘佛陀无涅槃,佛法无隐没’的境界。你们去山顶吧,我就不去了……”

 

上师如意宝是在 1990 年去的印度,当时印度还没有开放旅游,基本上找不到会说汉语的人,凭护照去印度的藏族人也相当少。那天我看了一个视频,才知道现在世界各地去印度的人特别多。不过我自己可能不想去,去了以后心里会很悲伤,因为那是上师如意宝曾经去过的地方。前段时间我在杭州、上海、北京的时候,心里始终都在想:“哎,以前上师在这里传了什么样的法,现在上师已经圆寂了……”一想到这些,就根本不想到外面去。

 

我随法王如意宝去法国时,听索甲仁波切说,他在美国的一座教堂里跟敦珠仁波切一起传过法,后来他去那里讲经时就特别伤心。我当时不理解,觉得这也不要紧吧,上师不在的时候你就传你的法,到了那座教堂也不一定要特别伤心。但后来我发现,那种感受的确会很强烈的。就好像我们平时住在学院没什么感觉,但出去一段时间再回来,就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

 

如果我现在去印度,去上师曾经到过的很多地方,比如上师当年发愿的地方,或者想起上师在那里开心的情景,恐怕会特别伤心。


听说有些道友很想去印度。当然,有多少人去印度都是可以的,对我来讲也没什么。但我想,在听法和去印度二者之间,还是听法更重要。如果闻思已经圆满、已经毕业了,那么选择去印度也是可以的。不然的话,我觉得还是听法更重要。从各个方面来看, 听法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而去印度的机会却比较多。如果你是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可能会有很多人供养,再加上现在世界也越来越开放,以后去印度和去色达县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有些人在悄悄盘算:“听说那个人去印度了,我们要不要去?把房子卖了,算一算钢炉的钱……”天天这样打算有没有必要?当然,你们都去印度的话, 我这里的压力就很小了,我也很高兴。但是,你们以后还有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这很难说,所以大家还是好好地考虑一下。

 

今天多讲一会儿也可以。我们寺院有一位老堪布,他从下午点开始讲课,有时候讲到点多还没有结束。我今天学他,打算 11 点半左右下课。(众笑)

 

眷属圆满」

 

“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有些论师认为,所谓“大比丘”,应该不是一般的比丘,而是指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即五种比丘 五种比丘: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中的破惑比丘;“大菩萨”,也是指现见了真谛的菩萨。而仅仅发了世俗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以及受了比丘戒的一般比丘,都不是佛陀真正的所化眷属。他们可以算是“旁听生”,因为还没有正式进入释迦牟尼佛的“班”里面。

 

“倶”,表示眷属们聚集在一起。有些汉译本中说,当时听法者有七万七千位菩萨,不清楚梵文本中是否有这种说法。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面见佛陀、获得佛果、利益众生。

 

同样,在座这么多道友聚集在一起,也是为了断除烦恼、获得证悟;而且获得证悟也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享受快乐,而是为了尽量地利益众生。我想,当时佛陀及其眷属们的集聚,以及现在任何佛教团体的集聚,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小结」

 

我们刚才总共讲了六种圆满:“如是我闻”中包括了法圆满和结集者圆满,“一时”是时间圆满,“薄伽梵”是本师圆满,“王舍城鹫峰山”是处所圆满, “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是眷属圆满。


有些论师说,这一句经文讲了七种圆满,即把眷属分为两种:大菩萨和阿罗汉。因为般若是直接讲给大菩萨的,所以他们是特殊眷属,而阿罗汉则是一般眷属。这样算的话,总共就有七种圆满:法圆满、结集者圆满、时间圆满、本师圆满、处所圆满,还有一般眷属和特殊眷属两种圆满。

 

或者,眷属圆满算为一个,再除去结集者圆满, 就是五种圆满。密法当中一般也讲五种圆满。

 

贝若扎那在其《心经》注释中,没有遵循显宗的讲法,而是按照《大幻化网》续部的方法,讲了外眷属、内眷属、密眷属,外本师、内本师、密本师…… 五种圆满都是从外、内、密的角度来解释的。

 

以前有些高僧大德是按照大圆满、大手印的方式来解说《心经》的,这种解释方法在藏传佛教中相当多。但我们这次主要是按照大中观的方式来解释,这样也非常不错。


我在昆明讲《心经》的时候,感觉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中观,因为他们听课的情绪好像不太对。后来我就想:“在佛学院讲中观是多么快乐啊,听课的人都很有精神,在这里就不太一样了……”我想,佛学院的道友们对于中观法门还是很有意乐的。

上一篇:心经讲解——第二课    下一篇:心经讲解——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