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第二课
时间:2025-04-22 浏览:39次
第 2 课
2006年1月 25日
「《心经》的“交付”」
这次我主要用唐玄奘的译本给大家讲解。原因昨天也说了,一方面它具有殊胜的加持力;另一方面, 现在国内外各个地方,只要是用汉语读诵或学习《心经》的,几乎都采用唐玄奘译本。
表面上看来,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译本或梵文本相比,好像是有点欠缺。因为它没有开端的缘起部分,也没有结尾的流通分,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这样有点不完美。但是,汉地的黄念祖老居士说过,唐玄奘当时是故意没有翻译前后两部分的,主要是为了突出空性见解这一重点。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我的看法是,《心经》的梵文本有很多,而唐玄奘所采用的版本,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亲自交给他的。昨天我也讲了,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奘去印度的时候,有一位老和尚给了他这本梵文《心经》,他一路上一直念诵,尤其是每次遇到违缘和危难之时,他都依靠《心经》渡过了难关。
从印度返回的途中,玄奘很想好好报答一下那位老和尚的恩德,于是就前往寻找。但是,他不仅没有找到老和尚,连当时照顾老和尚的那座寺庙也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后来人们说,那位老和尚应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是观世音菩萨亲自把梵文本的《心经》交给了唐玄奘。
我们用自己的分别念来观察的话,这种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而且《心经》是释迦牟尼佛加持舍利子和观世音菩萨对话而形成的一部经典,经中的主要内容都是观世音菩萨所说。因此,如果说观世音菩萨显现化身把《心经》交给了唐玄奘的话,应该是有其缘起和意义的。
所以我想,大家按照这个译本直接读诵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要给别人讲解,或研究本经的完整意思、了解其来龙去脉的话,那么把前后两部分加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祈祷观世音菩萨的感应」
希望大家以后在遇到违缘、困难或痛苦时,能将自心专注于空性境界并念诵《心经》,这样一定会获得加持。
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的确不可思议。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每当我们学院或上师老人家的事业上显现一些违缘时,上师就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心咒“嗡玛呢巴美吽”,以此来遣除违缘,有些道友应该记得很清楚。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大德也都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
在汉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事迹和感应也相当多。尤其是古代的高僧大德们,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来遣除修行过程中的违缘。关于这些公案有很多书籍,道友们应该看过,我在这里就不广说了。
哪怕是不信佛教的人,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有相当大的功德。以前,黄念祖老居士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我们莲花精舍有一个人,虽然不信佛教,但他依靠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真正获得了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和救护。
当时,美国莲花精舍有一个人来到了中国大陆, 并在此成家生子。后来,他在乘飞机回美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些违缘。正当飞机快要降落之时,飞行员神情紧张地从驾驶舱里走出来,并告诉大家:“现在飞机出现了机械故障,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大家需要使用降落伞等应急设备来自救。”
飞机上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莲花精舍的那个人也特别害怕,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我刚结婚不久,如果我死了,我可怜的妻子和孩子该怎么办?”
这时,飞机上的人由于绝望、惊慌失措而开始大声哭叫。莲花精舍的那个人,虽然以前根本不信佛教,也不念佛,但是他突然想到:“以前听人说,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好好地祈祷他吧!”于是他开始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过了一会儿,在他的感应中确实显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他大声地对其他人说:“大家哭也没有用,还是跟我一起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吧,这样还有可能渡过违缘,得到救护!”他带领大家高声地念诵,不知不觉中,飞机竟然顺利地降落了。大家都感到非常稀奇,而那个飞行员早已昏过去了。后来,莲华精舍的那个人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很多人,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大家应该知道,黄念祖老居士对于唯物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在物理学方面贡献也比较大,而且对佛法有着相当不错的信心,这样的智者一般不会对客观事实有什么夸张之处。
刚才所说的,并不是古代传说或神话。我们 1987 年随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的时候,在汉地也听人们说过这件事。他们说:“有人通过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让整个飞机上的人都得救了。”
总之,我们以后遇到违缘、痛苦的时候,也应该一心一意地祈祷观世音菩萨或念诵《心经》。
「理应生信」
汉地很多人将《楞严咒》《大悲咒》《心经》等做成小挂件,戴在脖子上。因为佛经中经常说:如果有人把《大悲咒》或宣说空性的经典带在身上,那么吹过他身体的风所接触的众生就不会堕入三恶趣;他沐浴过的水流入江河、大海,那里的众生享用之后, 下一世也不会堕入恶趣; 经常念《心经》或《大悲咒》的人,即使是骂别人或痛斥别人,听者也不会堕入三恶趣(这里没有说马上会获得解脱)。可见,空性法门在救护众生方面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大家应该对此有信心。
前面讲过,唐玄奘的译本,是观世音菩萨亲自加持过的。尽管它跟其他译本相比,在文字上有一些差别,但是我一个字也不敢改,我们就应该这样原原本本地念诵。
这部《心经》不仅在佛教界有广泛的流传,而且在学术、文化等领域也非常流行,甚至在茶杯、哈达等产品上也能经常看到它。
有些世间人也喜欢书写《心经》。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遇到了一位残疾人,他虽然失去了双手(好像在火车轨道上被轧断了),却非常能干。他在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青年——全中国只选了十位非常优秀的青年,他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他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能用嘴含着毛笔写出非常漂亮的字。他经常给人写《心经》,很多省市领导来了之后,都会带一幅他写的《心经》回去。
那天有一个道友也请他写《心经》, 还给了他三千块钱。他自己没有要,但他旁边的人说:“随便给一点……写一个字挺贵的。”那个道友想:“这毕竟是《心经》,不管怎么样就当做功德吧。”
我觉得他的书法功夫非常不可思议,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你们看一下他的字。我们有手的人看了, 可能会有点不好意思——人家用嘴写的《心经》都那么漂亮,而我们用右手花很长时间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字。我在想,这是否也是《心经》的加持?
去年,我在上海仁济医院见到了该院的一位党委书记。他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造诣,可以在仅能容纳一个人名字的印章上刻下整部《心经》,因为他雕刻的笔画比汗毛还细。我们用放大镜来看,印章上的确有《心经》的全部内容。此外,他还是国内知名的画家。
我想,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心经》的加持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加持超越了佛教界,一直延伸到文化界乃至平民老百姓之中。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在各个领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度化着众生。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残疾人艺术团表演了舞蹈《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在国际上也获奖了。虽然舞者都是聋哑人,但她们所呈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令无数众生见而生信、流下热泪, 不信佛教的人看了都非常感动。
如果连世间人都具有这样的信心,那我们作为佛教徒,为何不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和《心经》的加持力生起信心呢?
「宣讲《心经》的必要」
我有时会想:《心经》的功德这么大,而很多人对《心经》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种傲慢吧。我以前也说过很多次:有些法师、居士在不同场合都讲过《心经》,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道理看似讲过了,但从比较深的层面来看, 很多人的解释就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了。另外,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念《心经》,却无法解释其中蕴含的道理。
大家已经学习过《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很多中观论典。与这些相比,《心经》的篇幅很短,只有两百多字,如果不学,也解释不来的话,恐怕有点说不过去。
而且,我们以后弘法利生的时候,如果跟别人说“我要给你讲《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 别人不一定有时间听。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繁忙。但如果跟人说“我要给你讲《心经》”,那就比较方便了。我在外面讲《心经》的时候,大概四五十分钟就讲完了。这样的话,找弟子也比较方便一点。(众笑)
出于上述各方面的考虑,我们应该讲一讲《心经》。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印度胜友论师的讲义,复印室方便的话也可以印一些。
这部经总共要讲多长时间,现在还不好说。如果讲得广一点,也许需要六七天,但也可能会讲得略一点。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讲《心经》的时候, 前面讲得很广很广,到后面只花一天时间就念下去了,有人就在提意见(众笑)。不知道他前面是怎么讲的,听说是在“色不异空”这个方面讲得比较广。这两天,我也把缘起等情况给大家做了比较广的介绍。
现在我们开始看《心经》的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这几个字都是梵文。“般若” 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到彼岸,二是彼岸到。那么“到彼岸”是什么意思呢?引申来讲就是六度的“度”。所以,“般若波罗蜜多” 这几个字合起来就是“智度”。“般若波罗蜜多”在藏文中是“巴绕莫达”(པཱཱ་ར་མིི་ཏ),意思也是智慧到彼岸。
智慧有几种类别,有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和无上的智慧。
第一种是世间的智慧。比如一个人精通电脑技术、建筑工程等方面,人们就会说他很聪明,这是世间的智慧。
实际上,世间的智慧并不究竟。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总是将空的东西执为不空,将无我执为有我, 将不清净执为清净,将不快乐执为快乐——始终不离这四种颠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科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等是智者。从世间角度来看,他们的确具有一定的智慧,可以被称为智者。但从出世间最究竟智慧的角度来看,他们则不一定是真正的智者。
(堪布咳嗽……)
我好长时间没有这样坐着了,所以稍微坐一会儿就不舒服。前段时间在医院里一直躺着,刚出院的时候就经常想睡下去。人的习惯确实非常有力量,如果一连睡了几天懒觉,就不想起来了;如果连续几天都特别精进,也就不想再睡懒觉了。
我在北京的时候,遇到了一位 72 岁的老医生,他可以一整天都站着,但是不能坐下来。他给我巡诊、做理疗的时候就一直站着,我说:“您还是在沙发上坐一下吧。”他说:“不了,我可以一天都站着,但是不能坐下。”我问:“为什么?”他说:“我 20 岁的时候开始做这个工作,整天在病人面前站着,到现在 70 多岁,已经不能坐下休息了,所以到了星期天我就很痛苦。”
所以,大家应该注意自己的习惯,包括坐姿、站姿等,人的很多行为的确和串习有关。以前我在这里坐两个小时根本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才一个小时就坐不住了,脚都特别痛。
刚才讲到了“般若”的含义,说到世间智慧是不究竟的,尽管很多人认为这很究竟。
第二种是出世间的智慧,即声闻阿罗汉证悟人无我的智慧。他们通达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法印,具有出世间的智慧。
第三种是无上的智慧,即佛陀的智慧。因为佛陀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无碍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
这里讲的“般若”,就是指无上的智慧。
前面说,“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其实世间也有“到彼岸”,比如人们完成了自己的事业。而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轮回是此岸,涅槃是彼岸。众生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里,还没有渡越,所以是此岸;而涅槃在大海的另一边,是彼岸。
谁的智慧真正到达了彼岸呢?只有佛陀,此外世间任何人的智慧都没有到达彼岸。
在《现观庄严论》中,“般若波罗蜜多” 一般被称为“智度”,这种说法比较圆满、准确。但现在汉传佛教的有些讲义中,将“般若波罗蜜多”称为“般若”,这种说法仅表达了“智慧”之义,而没有“度”的内涵。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果翻译出来,应该是“智度心经”,意为智慧到达彼岸的心经。
「般若的分类」
般若有四种: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其实,四种般若就是四种智度、四种智慧波罗蜜多。因为智慧波罗蜜多常被简称为般若。
四种般若又可归摄为能诠般若和所诠般若。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学过义中观和文字中观的分类。
所诠般若有三种,即自性般若、果般若和道般若。自性般若,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万法之本体。果般若,是指佛陀依靠智慧圆满通达了远离一切戏论的万法真相。具体来说,万法的真相是依靠诸菩萨的智慧而逐渐通达的,所以诸菩萨的智慧就是道般若。以上是所诠方面的三种般若或三种智度。
能诠智度是什么呢?就是指能圆满宣说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文字、词句,也叫做文字般若。
那么,《心经》到底是哪一种般若呢?从显现上讲,《心经》属于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也可以分为经典文字般若和论典文字般若。经典文字般若即我们经常提到的《大般若经》《略般若经》《心经》等。像汉传佛教中有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些内容都可以涵摄在《心经》当中。论典文字般若,即《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等论典。
以上解释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
“心”,是心要、核心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都可以涵摄在空性法门当中。很多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佛转法轮四十多年,其中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这些空性法门可以包括在《大般若经》《略般若经》和《中般若经》当中, 所有的《般若经》又可浓缩于《心经》。所以,《心经》的“心”是核心之义。
汉地一些高僧大德解释“心经”的时候说: “心”不仅有核心的意思,还有自己本心的意思;《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跟“心经”的“心”含义完全相同。
总的来讲,“心经”意为涵括了佛法之核心和所有要诀的一部经。
“经”,也有很多类别,有开许的经典、加持的经典、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等。《心经》属于佛陀加持的经典,因为当时佛陀入于光明甚深等持,加持观世音菩萨宣说了这部经典的内容。
有些道友说:“我这次出去弘法利生非常顺利, 这是上师您老人家的加持!我讲法以后,没有一个人不赞叹的,都说我讲得太精彩了!”(众笑)的确,如果这个上师有加持,你也讲得特别好的话,那你讲的可能是加持的“经”。
从《心经》的经文中也看得出来,当时佛陀什么都没有说就入定了。而观世音菩萨得到了佛陀的加持后,就讲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所有道理。因此说,这是一部佛陀加持的经典。
以上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