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轻戒第二十二 憍慢不请法戒(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11次
第二十二 憍慢不请法戒①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②、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谈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注释:
①憍(jiao)慢:傲慢。憍,同"骄",骄傲,骄矜。
②大姓:古代印度将整个社会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阶层,亦称"四种姓"。婆罗门为从事祭祀的僧侣,刹帝利是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包括国王、大臣等,这两个种姓为社会的上层大姓。吠舍为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首陀罗,包括贫民、雇工和奴人,为社会最低种姓。后两者为社会的小姓。高门:指名门望族。大解:指大学问家。
译文:
作为佛弟子,如果刚开始出家,对大乘佛法还未有深入了解,不可以自恃聪明才智,或自恃出身高贵、年长德硕,或自恃自己是大姓、高门、大学问家、资产大富、饶财七宝,以此生起大骄慢心,而不向先学法师虚心咨询受教经律之理。先学法师,或种姓低下,或青春年少,或出身寒门,或贫穷下贱,或身体残疾,但确实德行具足,且能正确理解一切经律,新学菩萨不得因为法师种姓低下,而不前往法师处咨询受教大乘第一义谛,如果这样做,犯轻垢罪。
解读:
求师访道,当求明师。但名师好见,明师难求。若能放下身段,不以貌取人,不以出身、地位、财富等取人,注重德行、学问,又自己广积福德资粮,必能得遇自己依止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