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轻戒第四十一 为利作师戒(转载)
时间:2025-03-21 浏览:51次
第四十一 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①,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②,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③,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⑤。其中多少观行出入⑥,十禅支⑦,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注释:
①教诫法师:诫,即教人有些事不应该做。即授戒时,教导他人受戒仪式,教他人忏悔,教他人如何得戒等。教,即教人有些事应该做。
②和尚:在传戒时,和尚负责传戒,名"得戒和尚"。阿阁黎:阿阁黎作法令受戒人得戒,名"羯磨和尚"。
③对首忏悔:三种羯磨法之一,又作"对手"、"对首忏"。对首忏悔,为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代,僧团于每月二回的布萨会或结夏安居最后一日的自恣日中所行的忏悔作法,即双手合十,面对他僧(一至三人),忏悔已过。后来广用于传戒时,若犯四十八轻罪而须行忏悔法时,可面对其他的修行僧(一人至三人),禀陈事实,表示悔悟之意。对首,即面对面。
④一一好解:即教诫师应该让受戒者,一一明白前面所说的道理。即:犯七遮罪者,不得受戒。犯十重罪者,当于佛菩萨形像前忏悔,并能得见好相,方能得戒。犯轻罪者,对首忏悔。
⑤习种性:全称"习所成种性",二种性(性种性、习种性)之一,六种性(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之一,指由后天闻佛法受教化,修习众善而日久熏成的种性。也指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的十住,此阶位菩萨,习空观之教,破除见思之惑。长养性:即"十长养性",因渐增长而名长养性。性种性:无始以来本自具足,辗转相续的无漏因之种性,称为"性种性"。或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教化众生,能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道种性:六种性之一,指十回向位。此阶位菩萨修中道妙观,故名为"道";通达一切佛法,能生佛果,故名为"种"。正觉性:谓证入圣位,即十地及等、妙二觉。
⑥观行:指观心修行,观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唯识宗于观行有两种,称"二观行",即:一、寻伺,即推寻伺察。寻,粗猛推求。伺,细心分别。对于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空、假、中三观觉照。二、真如,即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
⑦十禅支:指四禅定中所修观法及其功德觉受。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二禅四支,内等净、喜、乐、一心。三禅五支,舍、念、慧、乐、一心。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舍、念、一心。舍去重复者,是谓"十禅支"。
译文:作为佛弟子,应当教化众生生起大乘信心。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时,若见有人欲受大乘菩萨戒,应教其礼请戒和尚、羯磨和尚二师。二师在传戒前,应先问欲受戒之人:你今生犯有七遮罪了吗?若现身犯了七遮罪,就不能为他授戒;若没有犯过七遮罪,就可以为其授戒。如果有人犯过十重戒,应先教其忏悔。令其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以悲苦心、至诚忏悔心礼拜三世千佛,直至得见好相。七日、十四、二十一日,乃至一年,礼拜、忏悔不辍,毕竟要见好相。所谓的好相,指见佛来摩顶,或见光、见莲花等。若见此等种种异相,便知已得灭罪。若无好相现前,罪还没有得灭,虽行忏悔亦无灭罪之利益。此等之人现身不能得戒,但为将来受戒创造了好的条件。如果犯了四十八轻戒,可于首座或后堂师父面前,也可面对其他的修行僧(一人至三人),禀陈事实,忏悔已过,罪业便得消灭,此与七遮之罪不同。教诫师于上述授戒法规、忏悔之法,一一皆得明确了解。如果不了解大乘经律,不知犯戒之轻重、是非之相,不理解大乘佛法第一义谛,不解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乃至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种禅支,如此等一切法,一一不解其中之意,自利尚难,何况利人。如果菩萨为了利养,为了名声,一味地恶求多求,贪多供养,多收徒众,而诈称能解一切经律,此种为了供养的行为,是自我欺诈,也是欺诈他人。不解上述诸法,而故意与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解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不解大乘佛教经律,不修大乘佛法,不知授戒因缘,不知忏悔之法,为名闻利养而强行说戒授戒,断众生慧命,造无间地狱罪业,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