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明就仁波切:证悟是什么?(转载)

时间:2025-03-31    浏览:35次

当我们在谈论证悟时,我们指的是充分认识我们真正的本性——佛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解、经验和直接领悟。

理解就像从书本上学到关于月亮的知识,这本书描述了它的颜色、形状、特质,但书中的月亮图片并不是真正的月亮。

在修行的开始阶段,当我们反思我们的真实本性时,只是一些词语和一些感受、一些经验和领悟的味道——都混在一起。

然而,月亮的画作确实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月亮。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然后,情绪逐渐变得更加稳定。
到了第二阶段,我们不仅仅是在概念上理解,我们开始有真实的经验。例如:有一天,你出去打水,看到湖中倒映着月亮,那倒影可比画的月亮好看多了。

它更清晰,更有活力,但它仍然不是真正的月亮。在第二阶段,即使你没有冥想,你的心也会自动进入冥想。尽管还有很多坎坷,但在坎坷背后,你随时都可以进入冥想。

当你继续练习,有一天,直接的认识出现了,想法、言语、味道,一切都消失了,你真正看到了你的真实本性,即心的本质,即空与明的结合。

你走出去,抬头一看,你会看到新月,一个很小的月亮,但它是真正的月亮,不是画出来的月亮,不是反射的月亮。

那是第一阶段的开悟,还不是圆满的开悟,还有九个级别。在最后一个级别,新月变成满月。

最终,我们达到了第三阶段,直接领悟,这就像我们实际看到月亮一样。不再是书中的描述,也不再是我们自己的经验,而是直接看到它,清晰明了。
这就是证悟的最高阶段,我们直接领悟了我们真正的本性。在佛法中,对于真正的本性有一个重要的描述,即“本来清净”。

“本来清净”是指我们内在的本性始终是纯净的,就像天空始终是干净的一样。无论云层多么浓厚,天空本身永远是无瑕的。

同样,尽管我们的思想、情感、感知可能会混乱,但我们内在的本性始终是清净的,没有受到瑕疵的影响,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摆脱或否认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相反,佛教的修行是通过观察和了解这些思想和情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最终超越它们。我们用禅修和观想来清理我们的内心,使本性的清净性得以显现。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本来清净,为什么我们要修行?”这是一个好问题。即使天空本来干净,但当云层密布时,我们看不到它。而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清除内在的障碍,使我们的本性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

 

上一篇:明就仁波切:禅修的意义何在?(转载)    下一篇:见解上要懂得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但行为上要不昧因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