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明心见性

(转载)空性见

时间:2025-08-27    浏览:6次

《中论》颂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即中道义。”


事物依因缘而生住,其概念、定义、各种特性,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因此不必等到事物消亡了,才说明它原本是空的,事物成住的时候就是空


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断灭,并不否定世间万象多姿多彩


譬如水中月影,我们的确能看见月亮,而水中的确没有月亮。水月的显现和水月的空互不排斥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实实在在、一开始就在那儿,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


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


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没有不是空性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空性, 正如没有离开水而独立存在的“湿”,没有离开糖而独立存在的 “甜”。


进一步说,不仅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事物显现的当体即是空,如梦中的山水人物。


感受、思想、意识也是这样,本质为空,没有独立恒常的自体,随因缘而有千变万化的显现,虽有显现当体即空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的了解。


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


《大般若经》云 :“若了知一切法如空性,乃畏业及业相成熟之见,方是正法也。”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的概念、判断、推理乃至感觉、知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成见的影响,像贪婪、嗔恨、傲慢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身心,而且使我们的认识远远地偏离事物的真相。


止息了烦恼,才能清除认识上的粗大障碍,所以仅仅靠阅读或听闻很难真正了解体验空性一定要有实际的修行切实对治烦恼见地才能日益清晰稳固

佛在《圆觉经》中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 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想“开悟”,不想断烦恼;或者未证谓证,一身烦恼,而做出高深自在的样子,好像没有烦恼。


佛陀早就提出了告诫,末法时期的人,福报智慧浅薄,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开悟”,那样只是增加了知识和傲慢,对自我的执著反倒更强烈了。


应该精进地降伏贪嗔痴慢等烦恼,相续调柔了,修行才能有所进益,才能树立坚定的正确的见地。


善知识指点提携也只是帮助廓清我们错误的知见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亲历亲为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去降伏


自心烦恼不伏,妄念颠倒,“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上一篇:(转载)莲花生大士开示:人逝去后第一道光明最关键,错过将直接决定去向    下一篇:(转载)莲师开示:修行人身现五种异相时,魔障已至,当即刻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