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智行和合

巴扎的彩虹(24)

时间:2020-05-21    浏览:1010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活佛”,按照字面解释就是“活着的佛”的意思,望文生义有时总是有偏差的。我们所熟知的“转世活佛”只不过是汉语对“佛的化身”这一名词的形象称呼。

所以称为活佛,根据经典论述,他前世必定是一个修行并取得成就者,为救度众生而乘愿再来人间。简言之,就是一个平常人,他也可能前几世不断地修习佛法,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而已。被认定为活佛的,自无始以来所积累的二资功德圆满,就是个成就者。他用凡夫的影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小时候跟其他小孩一样学习、拜师、修炼。中晚年时收弟子、讲法、传法,当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大成就者了。他发愿成就后再返还到人间救度众生,还要为佛教的发展培养人才,进行利众的事业。藏地称之为化身。

 

  此时在嘛仓青才•图旦益西多吉的内心里的“仁波切”只是一个名号,对于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名号已不重要,他想的更多的是:“我怎样做才能不愧对这个名号,起到一位‘仁波切’的作用。而不是内心耽着于一个名号而已。图旦益西想以后的日子里自己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作为仁波切,是佛陀的使者,为了众生而来到这个婆娑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享受,而是要为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而自度度他。”

  有一次,外乡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病了,她躺在床上,因为虚弱,说话也需要仔细贴在耳边才能够听清楚,儿孙们围绕在她的身旁,心里明白,如今老奶奶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临终遗言了。

  老奶奶握着儿子的手说:“我就这几天的事了,你们把嘛呢活佛请来给我念个经,做个超拔法,我也就可以安心地走了。”

  他的儿子不敢怠慢,听了老奶奶的话,立即来到甘冲寺请嘛呢活佛。

  “哎呀,我这一时也走不开啊!”嘛呢活佛听了外乡人的话,不免很为难,“这要去也得十几天之后才有时间啊!

  外乡人急促恳求道:“仁波切,我老母亲也就这一两天的事了,如果十天以后,老人家可能就等不到那时候就已经不在了呀!”

  嘛呢活佛若有所思地对外乡人说:“这要看老人家虔诚的心了,如果她真的需要我去做超拔,那说明她对我有信心,她可能等到十天以后,我如果没到之前,她绝对不会走的。”

  就这样,十天以后,外乡人竟让人安排再次来到寺院请嘛呢活佛到他们家念经。那位老奶奶竟然真的在十天以后还没有离开,这让嘛呢活佛很是欣慰。

  来到了外乡人的家,大家恭恭敬敬地向嘛呢活佛行礼敬茶,嘛呢活佛喝了一碗茶,做了灌顶前必须的准备工作后,就直接来到了老奶奶的身边。原本这几天来昏昏沉沉,有点神志不清的老奶奶,竟然一反常态特别精神,见到嘛呢活佛,老奶奶异常高兴,面庞显露出了开心满足的笑容。嘛呢活佛心里明白,老奶奶正是一直在等待他的到来,今天这是真的要走了……

  嘛呢活佛准备停当之后,开始做文武百尊灌顶,并进行中阴法细解。老奶奶就在炕上,靠着被子坐着,嘛呢活佛一直对着她念经。当他念到中阴法灌顶后部分,五方如来的世界一一解说到西方阿弥陀佛世界时,老奶奶就像听着听着睡着了一般,在嘛呢活佛念经这一个多小时中,老人家一直双手合十,安静的闭目倾听,最后她的手无力地垂下。此情此景,嘛呢活佛知道,老人家安祥地走了,只见她面带着微笑,端庄的相貌祥和而宁静。此刻,除了嘛呢活佛念经的声音,似乎周围一切都变得空寂,安静得一点响动都没有。

  实际上,老人家的亲朋好友都在周围聚集着,但是依照藏族人的规矩,丧礼之中,没有人会大哭。因为藏族人几乎都信仰佛教,他们内心中坚信,人死并非如灯灭,而是脱下一件破旧的衣服去换新的衣服,或者从一个世界往生到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在佛教词典里,没有死亡的概念。所以,藏民遇到生死的问题,内心几乎都很坦然和淡定,这是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较存在的天壤之别。

  终身念佛的人和不念佛的人临终前有很明显的区别。不念佛的人,死亡降临时,很痛苦,很恐怖,很害怕。特别是罪业深重的人临终时基本上在恐怖中折磨致死。虽然一生不念佛,但是没有做过坏事的人,临死时比较清醒,且没有恐惧感。念佛之人就不一样,死亡来临时很坦然,没有痛苦,很容易接受这个自然规律,自如自定,很清楚地面对死亡。

  提起这位老奶奶,她还是一个蛮有故事的人。

据说她从小学佛念经,还当了女僧。在文革期间,她受尽了造反派红卫兵的折磨,后来,宗教政策开放后,她又一次穿上了僧衣。她清净一生,没有结婚,是一个修行不错的僧尼。在青海尖扎南宗尼古寺出家修行。

  文革期间,她一样被赶回家里,但是她坚守戒律,信心坚定,宁肯一死也不愿意成家。她的家族比较大,亲戚子女多,虽然她没成家,但是家族中一位亲戚的孩子多,她就领养了其中一个男孩子,就是到寺院请嘛呢活佛的那位老奶奶的儿子。因此她才有了这样一个家庭。

  老奶奶临终之时面带微笑,走得安详,自然家人也非常欣慰而高兴,也没有那种哭天抢地的痛哭,大家平静地做着善后处理。

  嘛呢活佛以仁波切的身份践行着他无始以来所发的度化众生的大愿。像这样的事,在他的生活中屡屡发生,他亲眼目睹了芸芸众生在轮回之中的各种业因果报。这令他对在佛学院所学的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天,有一位老乡来请嘛呢活佛做长寿灌顶。老爷子是一位非常小心的人,为了表达对嘛呢活佛的尊重,他把自己珍藏的一个古董小碗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来,满怀虔诚地为嘛呢活佛倒上茶水,表达他对活佛的敬意。

  嘛呢活佛双手捧着这个小碗,端详着这个小碗,他竟然无从下口,那个小碗根本就没法用来喝茶。只见碗口一圈就像锯子一般,粗粗糙糙的碗口凹凸不平,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划破嘴巴。

  嘛呢活佛左看右看,也没法喝茶,就放在桌子上再没有去碰触,老人一看嘛呢活佛不喝茶,就不断地劝说:“仁波切,您喝茶!您喝茶!”

  接着,他又介绍起这个碗:“仁波切呀,这可不是一般的碗,这是我祖上用三头牦牛换回来的,现在可是无价之宝啊!如果不是贵客登门,我都不舍得拿出来。”

  嘛呢活佛微笑着说:“你的这个碗确实看上去有点与众不同,也许是个宝贝,但是我没法喝茶呀!如果我喝了,碗口边儿把我的嘴巴划破,我如何给你们念经呢?”

  老人听了嘛呢活佛的话,显得很不好意思的样子,笑了笑,赶紧去换一个普通的茶碗给嘛呢活佛斟上茶。

  嘛呢活佛透过这个古董碗悟出个道理:他没有接受老人的好意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必定那是一个破碗,无法喝茶。其二,他认为他到老乡家不是为了欣赏古董,而是要念经做灌顶。如果用一个破碗就伤了缘起。但是,嘛呢活佛理解老人的好意,也就没有忌讳。

  世俗的人根性不同,把所有的外物误认为宝贝,实际上在佛法中,最好的缘起和宝贝就是信心,你对佛有了信心,也就是最珍贵的缘起。那必定也会获得殊胜的加持,否则,内心还附着外物,又怎样能够从内心获得真正的加持呢?

  透过与老乡们接触的事件表象,让嘛呢活佛深感一种责任,因为佛法并不是简单的仪式,念念经,做做灌顶,等等这样的形式。对佛法的理论的学习,无论对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首要的。只有懂得道理,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所以闻思对任何人而言都应该是首位。

  佛法的延续和发展,也要通过闻思才得以实现,只有闻思才能令众生正确理解佛法,才有可能令众生度脱出轮回苦海,这是佛陀的大愿,而活佛转世的意义正是为了完成这个大愿,因为活佛是佛陀的化身,是佛陀的使者。

  众生无始无终的轮回,才有活佛的相续转世。如果众生脱离了大千世界,那么佛和佛教乃至佛法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佛陀与众生,如父母和孩子,佛陀永远记挂众生于心中,无有分别,众生不度,地狱不空,佛就永远不离不弃众生。

  在末法时代,作为一位转世活佛,嘛呢活佛知道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尤其是在“文革”之后这样的后期佛教时期,都要从零点起步,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弟子,修建寺院、佛殿和道场,不仅自己修行成就,更要度化信众一起走向光明,真正要做到“同登彼岸”。

  在举行坐法床仪式之后,嘛呢活佛坐在法座之上,心潮澎湃,此刻,他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前所未有的庄重,思维中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两个字“责任”,如果度化众生,必须求得正信,必须对佛法有一个深刻通达的认知。所以,他想:“目前我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完善自己,也就是继续苦学佛法,精进修持。修行和苦练才是硬道理。

  嘛呢活佛再一次将呼吸调整过来,让思维安住于一种冥想状态,莲花生大士在前方虚空中微启双目,面带和善微笑,他外披紫红大氅,身着金刚衣,头戴莲花帽,那手中金刚铃杵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他就这样与虚空中的莲花生大师相对而坐,从莲花生大师的身上,无数的光芒向他投射而来……他思维中的自己与上师无二无别,“心咒”从心底徐徐升起,一字字一句句如放射的微波,震撼着自心……

  这一年,嘛呢活佛重新规范了寺院管理,也在心里绘制了未来的一个愿景,而他作为本寺的住寺活佛,要为那样一个愿景而做足功课,这个功课的第一个首要条件,就是他要通过进一步闻思修增长自己的智慧,让智慧之光照耀所到达的每一处,也让这样的光明回照给这北山一隅,无论修行自己、度化众生,还是修建寺院,都在这样一个计划里一环套一环地逐步实现,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佛。

  

  一千三百年前,唐玄奘为了追求真理,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莲花生大士为了降服雪国只身进藏;就连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祖也是十九岁离家苦修,经过十年参禅悟道修得正法,五十年讲经说法示现涅盘……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有穷尽的。学习佛法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度化众生的大愿也是永无休止的,嘛呢活佛此刻想到的还是学习。这一次,他决定去早已经闻名遐迩的,他心中向往已久的四川阿日扎五明佛学院和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学习深造。

经过一年的修整,嘛呢活佛把寺院的一切事宜交付给寺院的管家喇嘛,然后背起行囊,又一次踏上了求索之路……

  


  

上一篇:巴扎的彩虹(23)    下一篇:巴扎的彩虹(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