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粮道田 > 智行和合

巴扎的彩虹(26)

时间:2021-01-15    浏览:1180次

02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一为“声明”,精通语言文字者为声明。

二为“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

三为“医方明”,明治病的各种医术。

四为“因明”,明鉴别、考定正邪真伪之理法。

五是“内明”,明自己修持的一切经藏、理法、宗旨,佛教以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为内明。

 

 

莲花生大士在其预言《甚明幻境》中授记:

 

金刚降魔之化身,将在康区新龙处,河右三顶雪山前,龙寿有缘持戒者,名为列洛林马尊,其修无上大密道,彼能掘出多伏藏,若具自成善缘起,消灾弘扬二次第,藏主寿为八十一,七徒妙得菩提果,得中悉地一百五,结缘众生四千个。

 

紧接着又预言道:“其后下康处,名号为阿字,持藏生鸡年,住法三千年,殊胜成就九百尊,随行瑜伽六千名,结缘众生七万个,大德寿为八十六,后为持藏名为华,年虎寿为三十三,正法驻世二百年,三名弟子得成就,结缘一千四十八。”

 

莲花生大士在这里详细地用语言介绍了法王晋美彭措前世、今世和后世,详细授记了法王这一世降生时间、名号、殊胜大成就弟子之数量等。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坐落在这个平常的山沟里的小山包上,阳光下的山野坡地上僧舍和学员宿舍簇拥着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的佛学院的主殿,那金色的飞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蓝天下,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木棚屋,绵延数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色达五明佛学院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它被美国《世界报》评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嘛呢活佛来到这个叫喇荣沟的地方的时候,色达佛学院还只是一面山上布满了僧舍,初建不久的色达喇荣佛学院规模自然不如现在大,但这对于嘛呢活佛而言也足够震撼了。远远驻足凝望,他的眼前简直就是一隅世外桃花源,一块人间净土,竟然有那么多人来到这里参拜修行。

初到喇荣沟,嘛呢活佛在一位老乡推荐下,花了700元钱买了一个小木屋,这是一个四周是木板墙、房顶是油毛毡盖的十几平方米的板房,它破烂不堪,即便在巴扎家乡都无人问津的那类房子,而在这里成为了嘛呢活佛的栖身以及禅修的场所。就这样简单,嘛呢活佛在喇荣有了自己的“家”。收拾停当之后,嘛呢活佛一身轻松,他看着自己的“小家”,面露心满意足的欣慰喜悦的微笑,因为相对于当年在佐钦寺学习六年的那些艰苦的岁月,在色达喇荣已经是天壤之别的幸福生活了。

学院以藏传文化为主的课程非常丰富,主要分布于共同文化系、显教系、密宗系以及汉僧部三系一部之中。共同文化系设置有文史部和小五明部。文史部设藏文文法、藏族史、英语、翻译等课。

小五明部下设历算、工巧、医学、戏剧、诗学等课。显教系设置有中观部、俱舍部、因明部、戒律部、智慧部等五大部、各分出初、中、高级班,以适应不同根基的学生。密宗系设有加行、续部、窍诀三大部,其中窍诀部为实修班,亦各分出初、中、高级班,以适应不同根基的学生。汉僧部主要为汉地来此求学之四众设置,分成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选修各系的课程,并开设了藏语初级班。

这些课程的设置也正切合了《大藏经》中所涵盖的经律论所有的内容。僧众学员们沐浴在法王如意宝的智慧之光里,如饥似渴地徜徉在浩瀚的佛法中,如鱼得水地汲取养分。这恰好也是嘛呢活佛理想中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包括中观论、辩证法、唯识论和唯物论。

对于在这里学习的佛弟子,这些课程中只能选择一到两门,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全院的学生都要去甘多啦大经堂听法王如意宝讲授。下午则是分班上课,主要讲授五部论和五明课程,嘛呢活佛自此开始了他在色达五明佛学院的修学。

对于前来修习佛法的佛弟子,一部分人要克服高原反应。色达喇荣的海拔在4000左右,这里海拔最高处有4200。由于学院是依山而建,学院的宿舍遍布山坡,这里可以说出门就爬坡,甚至每天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要自己去泉眼背,在路上,嘛呢活佛经常看到有比丘尼因负重行走缓慢,走一步歇一步,然后再继续前行的情景。但是无论男众还是女众,生活艰苦对于他们都是一种修行的契机。所以,在学院,每位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的弟子,脸上都是平和而散发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对于嘛呢活佛而言,因为本身就是高原土生土长,所以高原反应之苦就不复存在,唯独在生活方面需要解决来源问题。嘛呢活佛的老乡介绍给他几个汉地来的比丘,他利用早晚业余的时间教他们学习藏文和书法。平时,嘛呢活佛也和其他学员一样,捡拾牛粪储备用来烧火,而条件好一点的还可以找到木柴。

嘛呢活佛的小板房里行头简陋,除了设有简单的佛龛,再就是学习必须的书籍,生活必需品,铺盖整齐地迭放在卧榻上。进门的屋角堆着一些牛粪,一个简单的炉子,用来生火做饭和取暖。但是,学院的资源有限,除了生火做饭之外,嘛呢活佛哪里舍得取暖呢?所以,冬天,他披着那件救命“大氅”,和衣而睡,基本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宽衣而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很满足,因为这比较1985年起在佐钦寺学习时“洞穴宿舍”的条件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在新学员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灌顶。所谓的灌顶就是驱散及注入的涵义。也可以理解为“授权”修行密法,首先就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而且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修行者了解本尊的实修方法。嘛呢活佛在此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念接受法王如意宝和门措上师的灌顶,在本尊坛城中,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慧之力,让受灌顶者通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

 

“所有十方诸佛智慧身,

吉祥圆满正觉莲花生,

文殊如意宝尊诚祈祷,

诸事吉祥成就赐加持。

 

众弟子听到法王如意宝唱诵三遍吉祥发愿偈,纷纷欣喜地叩拜,通过这样的加持,能够遣除世间的违缘障碍,诸事吉祥成就。通过灌顶之后,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

诙谐幽默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是喇荣佛学院的始建者也是学院院长,是三大依怙主: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之一的圣妙吉祥之化身。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循循善诱地教导五明佛学院的在家出家僧俗弟子们,从做人的基本开始宣讲,让佛法在人们心中显得亲切。

在九十年代初,学院附近山坡上就形成了一个尸陀林,所谓的尸陀林,根据记载又名尸林、寒林,藏语“德戳”“德”意为弃尸,“戳”意为众积聚的林园,考证其历史渊源,见录于续部的一个传说:“胜妙雅夏黑日嘎,大悲四无量诛魔,魔尸仰而睡姿落。坠于南瞻部洲处,由此形成大地基,变为八大尸陀从,头部指向西南隅,双足指向东北隅,双手伸向左右方,头及身心四肢等,衍说八大尸陀林。藉以大悲加持力,尸林净为本处故,委命八大玛嫫为,看管巨尸守护神。彼处即是大圣地。”

往昔,胜妙黑日嘎显现大悲忿怒相诛杀玛章日扎,魔尸坠落在南瞻部洲,肢体脏器被各自加持为金刚汇地,形成八大尸陀林。久而久之,空行护法自发在此汇聚,住地勇士瑜伽母也幻化成鸟兽形象频繁出没。若能将死亡生命的尸体放置此处,交由尸陀林内或隐或现的勇士空行荟供享用,则可净除亡者罪障圆满广大资粮。即便未予修持荟供仪轨,然而只要是在具大加持力的尸陀林内将尸身任意布施鸟兽,都会给亡者积累很大功德。具缘者能去往空行剎土获得殊胜解脱,普通人亦能关闭恶趣生门,趋往人天善道。成为金刚乘法器。除了通常所说的八大尸陀林之外,人间还有许多随行尸陀林或人工尸陀林,它们是依据《空行母庄严续》等续部教言和成就者们的口诀记录。由诸大持明按照密宗特殊法门与仪轨修建而成。如果一时无法将尸体送到八大尸陀林所在地。那么送至随行尸陀林或人工尸陀林内布施,也具有与前者相同的功德。

凡是到佛学院来的人,几乎都会到尸陀林来参观,因为这对于修行者而言也是一堂非常生动的认识无常的教程。有的出家人甚至就坐在被碎掉的尸体前,非常清楚地看到尸体是如何被秃鹫吃个精光。甚至有的精进修行者专门到尸陀林闭关修持。

古萨里是乞丐之义,如舍弃现世的瑜伽士住山者等无法获得其他用于积累资粮的受用之人依靠观想而供施自己的身体。即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所积累珍惜的一切其他物质也都是为了滋养自己的这个身体,对此每个人必然珍爱自己的身体胜过其他一切受用。所以为了断除对身体的爱执,而进行供施身体比供施其他物质更殊胜、功德更大。如颂云:“供施马象成百倍,供施妻儿成千倍,供施身体十万倍。”玛吉拉准也说:“无贪施身体,未知为二资,珍爱蕴身体,佛母前忏悔。”

尸陀林是藏民在此做天葬的地方,在49天内,喇嘛们给亡者念经超度,在这里的山坡上聚集数不清的秃鹫,而秃鹫被视为是空行母佛菩萨的化身,亡者的尸体经过处理后作为会供给秃鹫吃掉,这样会令亡者消除业障。

据后来有人写的传记记载,早在尸陀林形成初期,法王如意宝曾经带领他的实修班弟子来到尸陀林修行“区分有寂”。这种修习方法目的是为了引生恐惧心,旋即逆观其本性而现前觉性智慧。不过这样有难度的修法并非任何人都可行持的。多少年过去,随着来学院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就很少组织这样的修法。

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藏历神变月的第一天。从佛教角度讲,神变月是非常好的日子,尤其是上弦月(初一到十五),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在这十五天,以种种的神通、神变降服了外道的六个本师,大力显扬佛法圣教,因此这十五天的每一天都是殊胜吉祥日,行持一切善法的功德都会有成亿倍增长。

学院每年从藏历一号到十五号,都会举行十五天的持明法会,修持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中的“怀业”,主要修持观音九本尊修法和《现有自在摄受祈祷文――大加持云》。通过这些修法调服自心,进而能勾召、调服其他众生的心,使得他们也趣入正法,得到度化,获得解脱。

每年学院的持明法会参加的僧众就有几万人,其中有很多大持明者、成就者,法会期间,僧众共修完成数量巨大的观音九本尊心咒,同时还举行会供、超度等。即使不能亲自到学院来参加法会,心中随喜、修持也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果得到过观音九本尊修法的灌顶、传承,或者对观音九本尊修法有极大的信心,可以随喜发愿念诵观音九本尊心咒;如果自己不会修这个修法,不会念诵观音九本尊心咒,能发愿完成15万遍观音心咒:嗡玛尼呗美吽舍也非常好。

1995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十八,大持明者法王如意宝主持了持明大法会,参加者仅僧众就达到三万五千多位,更有他方净土十万大菩萨前来参加。自释迦牟尼佛转法轮以来,这是第五次持明大法会,是一次旷世难遇的大法会。嘛呢活佛也是众多参加僧众中的一员,他早在阿日扎五明佛学院学习的时候,心里就暗自决定,有一天他一定要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拜法王如意宝为上师,潜心深入学习佛法。今天,一切都如愿以偿,坐下是色达喇荣海拔4200的山坡草地,前方是法王高高的座塌,空中飞扬着洁白的哈达,法王如意宝那慈爱的声音响彻喇荣上空,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在喇荣五明佛学院,这样的持明法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这一年持明大法会是如此殊胜,参加的人比以往每一年都要众多,此刻,嘛呢活佛也正是成千上万的僧众之一,他第一次参加这样殊胜无比的大法会,内心不由得很激动,他跏趺而坐,虔诚地持咒,欢喜地听闻法王如意宝的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谆谆教诲:“一切法是善是恶,功德是大是小,完全取决于发心,因此要发清净广大的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也是为早日成佛利益众生,而随喜修法供养,这样的发心是最好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当然,你们有一些自己的其他愿望,在这样殊胜发愿回向后再做也是可以的,一切愿望也都会无欺实现的。”

法王如意宝对众生的慈悲与善巧方便的教导让更多信众对佛法的认识和信仰更加趋入正道。嘛呢活佛坐在众多僧众之中,得到了殊胜的大加持。

也就是在这一年,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开始率领僧众筹建大幻化网坛城。

坛城的选址也是喇荣海拔4200米的最高点,学员们都参与了打地基、挖土、填土等劳动,包括慈诚罗珠堪布、希阿荣博活佛、隆多活佛、益西彭错堪布等大堪布活佛也参加了劳动,这当然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修行。

法王心中对修建坛城早有规划,法王亲自选定几位堪布参与技术设计,在安排大家参与劳动实修方面也是有他甚深思考的,打好了基础,法王就要求喇嘛们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抓紧理论和实修学习,而另外安排觉母们背石头上山,即便是轻装走在学院的路上,由于地处高原的山坡,很多人都觉得疲惫,何况负重!因此从开始到完工,觉母们也确实非常辛苦。这些石头主要是用于打地基,而石头除了觉母们一块一块背上山,另外也有老乡用牛车拉上来。用料、用水等大多是依靠人力,可想而知大家付出了多么大的体力劳动。即使如此,大家依旧内心充满欢喜,没有人抱怨劳累。

坛城中有五部佛父佛母共十位,男女菩萨共十六位,六道导师共六位,四门守护明妃共八位,共计四十位,再加上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合计就是四十二位寂静神尊。所谓坛城即是“完整的本尊世界”,在梵文中称之为“曼扎拉”,直译就是“圈形围绕”。其意义就是世俗象征性坛城而言,即对于所依本尊无量宫殿中心做周围围绕,或者对于能依主尊,众多圣尊围绕。根据历代众多上师们的教言,转绕坛城能够积累资粮,忏除业障,祛病消灾……有无量功德。

阿迪峡尊者在拉萨时,对转绕彻襄寺兴趣盎然,百转不厌。这引起了僧众信徒们的注意,以仲敦巴格西为首的大德们向阿迪峡尊者祈问有关转绕方面的教诲,尊者开示道:“在世间有为善法中,没有比转绕所获得的福德更大的了。在转绕时,身语意三门都应当归摄于绕行。

在印度,有转绕城市获得成就的人,有转绕经堂、藏经楼获得成就的人,也有转绕卡萨巴诺观世音菩萨圣殿,病体康复并获得成就的人……因此,大家应该精进转绕!”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也开示宣讲了许多转绕坛城的功德,尤其是转绕大幻化网坛城的功德时指出:“转绕分三种品类:上等者,转绕一万圈以上;中等者转绕一千圈以上;下等着转绕一百圈以上。以此评类,分别获得上中下三等功德。向坛城顶礼和转绕获得无量功德原因是,不论顶礼还是转绕,都是以自己身语意某种特殊的方式或者具备缘起的象征来亲近和相应本尊自生坛城,所以能自然感召本尊功德”。

如今当你来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你第一眼就能够看到喇荣佛学院山顶上的金碧辉煌的“坛城”,也是喇荣沟夜晚最明亮的地方,是十方诸佛的清净之地,他的光芒仿佛永不熄灭的佛光,照耀着喇荣的夜空,每个夜晚到达这里的朝拜者,都会一下子被那光芒所摄受,而且无论你身处学院何处,抬头都可以望见坛城。

坛城的落成,令这些佛子们有了一个好的修行之所,他们在那里绕坛城、磕大头,这也成为他们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几乎来到佛学院的人都会转坛城,转坛城的功德殊胜,下等功德是108圈,中等功德是1080圈,上等功德是10800圈。

嘛呢活佛每当来到坛城,都会记起师父师兄们在一起艰苦奋战修建坛城的那些日日夜夜,如今的坛城已屹立在眼前,好像从唐卡里走到了现实之中……

每当他来到坛城,他的内心都会升起无限慈悲,祈愿所有功德回向遍法界虚空界众生:

 

“唯然一次之亲见,能救地狱之怖惧,

稀有吉祥之坛城,显于多康五台山。

自现报身智幻化,所缚反复行境前,

殊胜显现之影像,即是真实佛坛城。

合掌宛如莲花苞,一放大乐顶轮上,

则遣无间一切罪,此是悦耳金刚言。

因而慕求幻化网,稀有坛城诸功德,

吾为有缘诸众生,简而明了撰此文。

所积善根诚回向,幻化网续根不衰,

弘遍一切诸时方,殊胜事业遍虚空。

外坛清净现贪本尊身,内坛蕴界圆满寂怒云,

密坛成熟觉性大法身,愿能获证无穷清净果。

 

在喇荣沟听讲佛法的人之中,除了出家僧侣之外,还有居士林里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各地的信众,大家在一处上课之外都是自己闭门修行,这些弟子被分几个区,私下里有严格的戒律互不干扰,但是,这并不是说彼此不能接触,在假期,很多居士都希望能够与一些高僧大德结缘,所以,有些时候,出家僧人的传法之路也由此开启。

这天,嘛呢活佛和所有喇嘛们一样,身穿袈裟,席地而坐在大殿,认真地听闻讲法。休息期间,他和身边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居士四目相对,不约而同地相视而笑。就这样,两个人相识了。

可以说,这两位虽然身份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佛学院的学员,都是佛陀的弟子,只是一位是出家弟子,一位是在家弟子。

交谈期间,嘛呢活佛了解到了这位师兄是一位俗家弟子,是一位名校哲学系毕业的大学生,他是一个看似偶然的原因才进入佛门的。实际上,说是偶然,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件事,结果都有它的必然性。

大学毕业之后,突发了一件偶然事件。一次在外游玩,他回家就一病不起,到医院检查也没有结果。还是他母亲听了一个朋友的建议,带着他去拜见了一个神秘的人。

“你儿子遇到了一个女鬼,他和这个女鬼前世有情债,是讨债来了。”

“啊?!”他异常惊讶,在他的世界观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鬼魂,他感觉很是诧异。

可是,接下来的事让他更是费解,他的母亲按照“大仙”指点,采取了措施之后,他的病竟然神奇地好了。

从此,他内心的平静完全被打破,开始纠结“为什么?”为什么自己确确实实的毛病,医院没有办法,而所谓的“大仙”却可以治愈?为什么科学无奈的毛病,在他看来迷信的方式却起了作用?这完全违背了他本身建立起来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回忆起前20年走过的求学之路……

这一年,当这位北京名校哲学系毕业生踌躇满志地和大家拍完了毕业照之后,从北京回到了老家。还没有找工作的他却遇到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了,搞不懂所修的哲学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何在?

意识形态中,从初中开始,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考试的时候只要谁背诵得好,成绩就会高。即便高考的时候,这种应试题目也只能以分数论英雄。而人类潜意识中的主导思想并不是因为分数的高低而能够指导人类的行为的。

直到毕业,一些现象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学习了几乎全世界的哲学书籍。他虽然熟读世界哲学体系的各类书籍,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到印度哲学,一直在寻找答案,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或许是机缘成熟,他曾经的经历在现代认可的哲学体系中无法找到答案。他困惑了,他的世界观开始动摇,甚至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而当他读到印度哲学中的论述,这更接近宗教,进而让他接触到了佛家的经典,他在轮回和因果的思想体系中慢慢地开始明白……

他决定继续进行寻找,机缘巧合,他来到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您看看,”他指着自己双眉之间,自嘲地让嘛呢活佛看,“我这才二十多岁,这眉头就有深深的紧锁的皱纹,就是因为思虑过多而烙下的印记啊!”

“那可是思想者的标志哦!”嘛呢活佛打趣道。

两人不免开怀大笑。

嘛呢活佛听到了这位师兄的故事,不仅非常感慨。佛陀的教育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中,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从伽利略地球是圆的学说,到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是却始终没有看清楚自己。而佛陀的大智慧看清楚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发现了因果和轮回的规律,并为人类指明了一条了解自己和宇宙的解脱之道。

也正是如此,这位师兄在喇荣佛学院找到了答案,他再也不需要纠结了,他在学佛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意义。

在喇荣的所有学员各有各的因缘来到这里,也各有各的问题需要在佛法里找到答案,随着学习的深入,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每天,学员们除了听仁波切和堪布们授课,平时抽考和期终大考外,还有就是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辩论,这也就是著名的喇嘛辩经。冬季还要举行一系列形色多样的大型考试。分讲、着、辩、背诵、研讨五类,通常要持续一个半月左右。

喇嘛们不但要熟背经典,还要正确深刻理解经教法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经中富有逻辑信服力,内容涵盖了对世俗很多东西的辩证。学院不但组织对论,还组织立宗论,而且对论中有人根据辩论者观点进行驳斥提问,如果被驳倒,就将获得一片嘘声,辩者还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所以,辩经是对一个修行者的学识最大的考验。

除了考试辩经,私下里这些汉地来学习的比丘和居士和藏族僧众也经常为了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因为对佛法的认识程度不同,他们也时常会产生分歧,或者严格地说是理解上的深度有小小的不同。

藏族人,无论是出家喇嘛还是在家人早已经将佛法视为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生活已经圆融在一起。虽然法理上讲修佛最终目的是为了解脱,但是能够解脱的也是凤毛麟角,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所以,藏族修行者并不执着于即生成佛,而是把学佛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这一点上,就会时常引起一些辩论。堪布们也鼓励学员有问题就要进行探讨,从而在思辩中明辨真理。

这天晚上,嘛呢活佛和一位汉地居士聊到“解脱”问题时,汉地那位居士说学佛就是为了成佛,为了解脱。

嘛呢活佛说:“学佛最终为了脱离轮回获得证悟解脱不假,但是藏族人学佛就是学习文化,没有多少人明确就是为了成佛解脱。”

那位汉地居士听了这个论点,登时瞪大了眼睛,显得异常惊讶:“学佛不是为了脱离轮回解脱,那为了什么?”

“那你不信你去问问,是不是这样。”嘛呢活佛不温不火,俏皮地向着那位居士眨了眨眼睛。

这位居士非常认真,于是真的就好信儿,前去问了几位喇嘛:“你们修佛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成佛?”

“成佛?没想过。”几乎每位喇嘛都如此反问。

那位汉地来的居士很惊讶,接着问:“为什么?难道学佛不是为了解脱成佛?”

“佛学早已经成为我们藏族人的一种文化,好东西为什么不学?不学岂不是成为愚痴的傻子?不过,成佛的机率实在太低了,比例那么小,我们根本没打算此世成佛,不过学佛是一个积累资粮的过程,足够了的时候成佛也是自然的。根本不是一世修成的。”

当这位居士再见到嘛呢活佛的时候,他说:”真没想到我得到的答案真的是这样啊!”

嘛呢活佛笑了,说:“你看啊,他们的回答貌似不是为了成佛,但是确切地讲,是不执着于成佛,但最终依旧还是要解脱成佛的。而是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资粮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以执着心去时刻想着的刻意追求的结果。”

“是啊!”那位居士不禁感叹,“这样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中道啊!我明白啦!”

释迦牟尼佛经过1000次转世才成就,500次是圣者,而另外500次还是普通人,各行各业都有,甚至还转世做过妓女、乞丐、商人,等等。所以,更别说凡夫俗子,不知经过多少世才能够修成!嘛呢活佛深知修行之路是艰难的,但是,佛慈悲为怀,给人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最终解脱之路,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一个人此生成佛的机率却是凤毛麟角的比例,但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机率依然是很大的。作为业障深重的凡夫而言,这的确是一条光明之路……

佛学院的学习生活简单而充满法喜,每一位学员都认真精进,这些修行人的根器虽然不同,但是谁都不愿意掉队,每一天都会在下了课之后回到僧舍认真复习消化理解,因为第二天堪布们几乎都要抽考,这种抽考是随机的,因为每天堪布拿一个大瓶子,里面装满写着弟子们名字的小纸条,每天开讲之前都要对头一天内容进行提问,堪布的手伸进瓶子里,说不定会抽到谁来回答。虽然大家都很努力,但是还是担心被提问时如果答不上来会很尴尬。所以这时候的大殿上安静得出奇。

有的顽皮的弟子也会偷偷耍耍小聪明,把堪布瓶子里的纸条倒出来,然后充分搅合一通,这样免得自己的名字总是在上面被提问到。说到这也是学院学习生活的小插曲,修行者无论出家在家,都是有一些习气,就如小孩子一般。难怪后来法王如意宝的得意弟子索达吉堪布说过一句特别慈悲的话,意思是说众生都是贪玩的孩子,忘记了回家。提起修行当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也是一件很欢喜的事情,往往得到高僧更具备孩子气,也是缘于内心的纯净。学员们在一起的生活也是纯净的,每一天的唯一要义就是闻思修。

喇荣五明佛学院的课程中,如果说最精彩的要数因明的学习,因明产生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种学问之一。五种学问即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因明梵音酰都费陀,属于论理的学科。由宗,因、喻三部分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在历史上,因明是在辩论中产生,并在辩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一门关于思维和辩论方法的学问。因明在古代印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在欧洲学术中的位置。

在学员辩经过程中,大家引经据典,开宗明义,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通过因明辩论模式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更加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唇枪舌剑,但是却充满法喜。

 

据载,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练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从一堆狗屎中也能见出佛来,还有什么“幡动”、“心动”、

“风动”、“当头棒喝”之类玄而又玄,谁也闹不明白的东西。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在佛学院法王的无限慈悲眷顾之下,嘛呢活佛在这里得到了佛法全面系统的法脉传承,四年中,除了理论修习之外,每一年参加大法会,放生等活动。他还得到了一系列的灌顶,这样的闻思修的系统学习令他受益匪浅。

每一天,嘛呢活佛除了上课听闻理论,业余时间都是精进修行,不想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时光飞转流逝,1998年如期而至,这也是嘛呢活佛在喇荣佛学院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了。

这一日,学院的一学期课程结束了,赶上放假,在学员们临返乡之际,有两位来自滨城的女居士找到了嘛呢活佛,她们交谈中问嘛呢活佛:“师父,您去过东北吗?”

嘛呢活佛说:“这些年,我除了在藏区和印度的佛学院学习、建设寺院修行之外还从来没有到过汉地。”

“那师父,我们邀请您去滨城,也是结缘传法啊!”两位女居士诚挚邀请。

嘛呢活佛思忖片刻说:“好吧,我倒是应该出去走走了。”

在喇荣的最后一个学年里,嘛呢活佛终于走出了藏区,他随同两位居士来到了美丽的滨城,从此与汉地结缘,开启了弘法利生事业的大门。

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甚深法义与汉地有着殊胜的缘分,早在1986年就发下宏愿:要广度汉地芸芸众生。而次年就率领少数眷属辗转到五台山朝拜,他驻锡于鹫峰之巅的黛螺顶传法闭关。而嘛呢活佛师从法王,也正是在上师的加持之下,因缘成熟,从此去接触汉地,认识汉地,为那里的有缘众生布道弘法。

在两位女居士的安排下,嘛呢活佛被安排住在了市郊的别墅。汉地的信徒对藏传佛教充满好奇,他们对活佛有着神秘的想像,所以很多信众乃至普通人,只要有缘分的都纷纷要求拜见活佛,闻讯驱车前往结缘的人甚至超过百人。

嘛呢活佛的日程除了随顺当地的习惯,吃饭应酬,接见信众,还有就是做放生法事,为信众请的佛像和佛珠等开光,有的虽然不是信徒,但是也会慕名而来,希望得到活佛的摸顶,还有的心里充满好奇地想来看看活佛到底是“何方神圣”,长成啥样,甚至有些人把活佛当成了“算命先生”,请求打卦算命,问东问西。活佛针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众生都充满了慈爱与平和,他宁静的声音,温和的外表,内敛的仪态,以及那种由内散发出来的威仪,让所有接触过他的信众都产生了亲近感。

由于邀请他来滨城的是女居士,为了方便陪伴嘛呢活佛,她们特意找了一位与嘛呢活佛年龄相仿的男居士每天陪同在嘛呢活佛左右,这位居士是嘛呢活佛来汉地亲密接触的第一位男弟子。也就是因为这一次的缘分,直到今天,在汉地滨城这块善根深厚的土地上,嘛呢活佛的故事在居士中也是口口相传。

这一天,有一位老板来拜见嘛呢活佛,请活佛为菩萨和财神像装藏开光,接着又聊了些生意上的事情。临走他邀请嘛呢活佛去一个海岛上游玩。在那位男居士的安排下,嘛呢活佛一行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出发了。

那位老板驾驶着他的那辆“沙漠风暴”,一路说笑着载着嘛呢活佛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前方是去海岛的港口。

从港口到海岛要乘坐渡船,那位老板把车停在码头停车场,一行人乘坐渡船,一路有说有笑乘风破浪地向着海岛驶去。嘛呢活佛站在船头,海风拂面,大海的气息也扑面而来,此刻他的心情很复杂,他望着茫茫大海,觉得大海之大就如众生欲望的无止境,因此身在世俗中的感受就是所面对的诱惑远比寺院大得多,色欲执着令众生不知忧苦,这令他内心很是感慨,他想到一些经典,对众生相早有详细描述,正是佛陀的智慧遍知众生之苦啊!在《大乘无量寿清静庄严平等觉经》就有这样一段描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世俗中的人们,不但要追求有房有车,还要有豪宅豪车;不但要有衣服穿,还要追求奢侈品牌;不但要有饭吃,还要追求山珍海味……因此,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地为了这些无止境的追求而努力去赚钱……人们在追求这些的时候,却忽略了周围的风景,忽略了掩藏在内心的自性,更远离了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由此产生的痛苦也不言而喻。

“师父,这风景还不错吧?”那位老板乐呵呵地走过来打招呼,打断了嘛呢活佛的思路,“一会儿上了岸,我带您到鱼池,那鱼池里的鱼又多又大,一钓一个准儿!”

嘛呢活佛微笑着应和道:“好啊!好啊!”

一个小时过去了,眼前的小岛呈现在大家面前。

海滨的游客,或在海中畅游戏水,或坐在沙滩上晒太阳,或在遮阳伞下烧烤,一边品尝美味一边聊天……

接船的商务车早早等在了游艇码头,载着一行人穿行在山林间的小路,来到了一个鱼塘。

“师父,这就是我说的地方,怎么样?”

“不错,不错!”嘛呢活佛附声赞叹。

“师父,我们先去品茶休息下,然后去钓鱼。”

这是一个私人会所,一楼大堂被装饰得华丽典雅,实木紫檀木家具,一进门的右侧摆放着大气的木质茶海。那老板一走进大厅就坐到茶海前,招呼大家坐下:“来来来,坐坐坐!来品品我藏的陈年普洱茶。”

于是,他熟练地洗茶具洗茶,一边说:“师父,我了解你们藏族人就是喜欢普洱,当年茶马古道上从云南到青藏,茶商所贩运的普洱茶经过藏地人的创造成为藏地最受欢迎的茶。对吧?”

嘛呢活佛应道:“是啊,我山上喝的就是普洱茶。”

老板说话间,娴熟地给嘛呢活佛斟了一杯茶,恭敬地说:“师父,以茶代酒敬师父,欢迎师父,荣幸之至能够光临,也是让我等凡人沾沾佛光啊!”

嘛呢活佛话不多,听了这番话不由得笑了。

这时,一个服务生走进来恭敬地问:“老板,钓具准备好了,您看?”

“哦,好!师父,我们去鱼塘钓鱼吧。”

嘛呢活佛欣然应诺,面带微笑地随着那老板走到户外,一行人兴趣盎然地来到鱼塘。

此刻,正是阳光明媚的下午,鸟儿鸣唱,海风微抚,令人心情大好。

来到鱼塘边,老板不无炫耀地对嘛呢活佛说:“师父,您就看我的吧,保准儿一钩一条!您就等着吃鱼吧!”

嘛呢活佛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微微一笑,没有答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老板的鱼钩仍然没有动静,他皱着眉头心想:“奇怪啊!以前几分钟就上钩的鱼怎么今天半个小时还没动静呢?”

他收回鱼钩,换了更大的鱼饵,又一次下钩,半个小时又过去了,还是没动静。

“我看我们还是放弃吧。”坐在一旁的嘛呢活佛说,“我看今天我们是钓不到鱼了。”

“不可能啊!”老板满腹狐疑地说:“平时可不是这样的哦,这鱼塘就是下去摸鱼也不会空手而归的,这在以前那是一会儿就钓上来一条,一会儿一条!今天还是真的见鬼了!”

嘛呢活佛微微一笑:“我看你们菜园子里的菜不错,我们中午就烧点蔬菜好啦!我现在可是饿了,等不了你钓的鱼了。”

那位老板觉得脸面有些发烧,深感自己很没面子,不过转念一想也只能如此。心想“照这样下去,等我钓到鱼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里好让师父因此挨饿呢?”只好就此作罢,安排人赶紧做饭。

饭桌上,嘛呢活佛显得很高兴,他望着老板那有些过意不去的表情,笑着说:“你这一桌子菜很丰盛,真是‘海鲜’,海了去的鲜啊!”

“哎!惭愧啊!我在佛前打妄语啦!一钩一条,结果一条都没钓到。”老板显得不好意思起来。

“这不好吗?”嘛呢活佛说,”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呢?如果人家把铁钩子钩你的嘴上吊起来,你是什么滋味呢?”

老板听着嘛呢活佛这一番话,立时愣住了,默默地沉思片刻,心想:“哎呀!钓了这么多次鱼,自己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一切都好像理所应当的。”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嘛呢活佛继续说。

大家饶有兴致地听着。

“电视节目上有一次报导,一个渔民出海打鱼遇到海难没有回来,记者采访他的老婆,她带着三四个孩子,哭得可怜兮兮的,她说一家大小全指望老公打鱼养活啊!老公这样走了,家里如何过呢?”

“不过,从因果角度讲,你老公一生捕鱼上千吨,一家老小为了生活杀了人家那么多生命,打来的鱼有的还带鱼仔,那也是人家的孩子啊,如今只要你家一条人命偿还人家那么多命债,一点都不过分啊!可是世人从来不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师父啊!听您这样一说我还真惭愧啊,我们吃了那么多鱼和肉,从来都没想过这样的问题。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啊!”

嘛呢活佛笑着说:“那是大家不相信因果轮回的结果。所以,对于我们修行的人而言,一切都是不一样的理解。”

“那师父,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另一个人问。

“你尽管说,什么问题?”嘛呢活佛说。

“您是出家人,我发现藏地喇嘛也是吃肉的,这难道不违背您刚才所说的?”

“你问得好!”嘛呢活佛说,“原本以佛的慈悲为怀的大悲心,是不允许杀生吃肉的,不过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于是,嘛呢活佛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藏地出家人为什么吃牛羊肉的问题。

 

释迦牟尼在世时的饮食是吃肉的,而全世界学佛不吃肉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汉地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中国佛教徒也是吃三净肉,梁武帝发心吃长素是读《楞严经》的时候,佛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非常感动,所以就自动素食。他是佛门大护法,他吃素,老百姓自然效法。这就是中国素食的初始。佛教人不杀生,戒律上没有说不吃肉。佛陀在世是托钵化缘,“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这是方便,慈悲。如果你是素食者,人家给肉你还要求要素食,那就是找麻烦。佛弟子没有分别心,人家给什么吃什么。

 

“佛教传到藏地,按照大乘佛教教义,是不应该吃众生的肉的。可是,那个时候高原上交通不便利,丰富的物资也无法运送,当年的社会也并不富裕。除了满地牛羊青稞,根本无法种庄稼,如果不吃牛羊肉,高寒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得热量和能量,人就会饿死,所以,那个时候,也是吃肉的。一直到现在,由于习性难改,也有吃肉的佛弟子。不过,随着耕种技术和交通条件进步,蔬菜也比以前多了,也提倡吃素了。就是现在在佛学院,堪布活佛们都是大力倡导素食。”

大家听了嘛呢活佛的话,不觉恍然大悟。

不过,有人也提出了济公活佛的故事这种现象。

嘛呢活佛半开玩笑地说:“济公是活佛,但是像他那样的活佛又有几个呢?济公吃肉,众生是抢着愿意让他吃,因为经过他这一吃就等于对众生做超度了,一下子就得到解脱,而普通人吃肉只是口欲之贪,哪里有能力像济公那样超度众生呢?那结果只能是获得众生的怨恨,结下了孽缘,是会遭受恶报的。”

“哎呀!师父啊!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深刻的解释啊!以前我们常常以济公为理由,喝酒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看来哪里那么简单啊!这真是了解越多就越是不敢妄言啦!”

“就是就是,你可别忘记了,这两句话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嘛呢活佛接着说,引起大家热烈的反响和讨论。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得开心,不知不觉这顿饭,从热乎乎的吃到冰凉,但是人们内心里却因为嘛呢活佛的一席话沸腾了,宴席虽然就此散去了,但是,每个人心里的思考一直继续着……

嘛呢活佛第一次走出藏区到汉地,他看到众生对佛法的了解匮乏,而且可以说还有很多是不够正确的,众生因误解而非议和排斥佛法,尤其是因为对藏传佛教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令嘛呢活佛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更让他感慨的是一些信众仅仅把修行理解为烧香拜佛等仪式,而不是依据佛陀的智慧指导自己的身口意,进而修正自己。或者说这类信众不是从闻思入手,只是从形式上信佛,而非学佛,信佛和学佛还是两个概念,信佛也有正信和迷信之分,正如这次来到汉地,大多数与他结缘的人把佛教与打卦算命的混为一谈,来到汉地这些天,与他结缘的人们,很多人都是求他解答或是事业、或是生意、或是爱情的问题。

晚上,他躺在酒店的床上辗转思维,看来度化众生也需要用善巧方便,随顺趣入,因为自己也学习过藏地易数,所以可以推算出一些事情。他想:“佛法讲究善巧方便,如果信众有需要,还是要适度与传法度化众生做到圆融才是,但是这尺度的把握是需要智慧的。这种现实的‘考’并不比在佛学院的考试简单啊!”

回到寺院,嘛呢活佛的心因此好多天还没有从汉地收回来。

学院放假这段日子,他除了在考虑甘冲寺的修缮,就是在思考自己所学所思所悟如何回馈给众生,如何让佛法与众生更加接近。那目前只有一点,就是自己一定要获得正道正解。

春节前,嘛呢活佛进入了闭关修行状态,他每年都要闭关三个月,他认为一个人是需要独立思考的氛围的,就如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的话,人是需要孤独地独处的,就是因为不希望别人的观点对自己产生影响,保持一种独立的思考空间,也就能保持一种冷静平和,不被外界所左右。某种程度上,这也切合了闭关这一做法。当一个人进入冥想状态,专注于内心的关照的时候,智慧之光就会照亮心田,定然就会获得智慧。

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毕业了,嘛呢活佛告别了尊敬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告别慈悲的上师们,告别了众师兄们,回到甘冲寺做了一段调整。



上一篇:巴扎的彩虹(24)    下一篇:巴扎的彩虹(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