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的彩虹(30)
时间:2021-01-18 浏览:1132次
02│
“佛”和“神”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佛家讲人人都有佛性,人生之大权在自己手上,不是把人与佛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也不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某个权威的大佛,也不是由佛来命令支配你上天堂,下地狱,而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有人说,信仰佛等于把自己交给了神,不但控制了今世,还有来世的灵魂。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信佛和服从神的权威是不同的,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导师,他讲的是道德规范,尊师、重教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很需要。人的幸福和苦难不是佛的安排,是自己所造。
传说佛陀降生之际即手指天地宣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本心之我”才是主宰,任何邪魔外道都无法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只有“我”这个自性破迷开悟才能够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佛陀所说的教法,是向心内求法,即为内道,反之,心外求法则视为外道。
现代人更多地依赖外在物质世界,所追求的东西大凡都是外在的物质,而正是因为无常,才会给世人带来随后的困扰苦难。如《佛说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中说: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这也是末法时期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的一种表象,而众生表现在精神层面就是依赖外道。
这年春天四月间,云贵高原的气候正是乍暖还寒之际,不过,白天室外的温度恰好,贵阳的街道两旁的小吃铺门前路旁都摆设了小桌,很多人在户外享用美食,贵阳、贵阳,因为难得见太阳而得名,阳光在人们的心中是最珍贵的,每当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很懂得享受生活,这从街旁络绎不绝的形色平和的行人就可以略见端倪了。而对于从青藏高原而来的嘛呢活佛而言,这里再冷也冷不过高原的那种威寒,嘛呢活佛是经过了佐钦寺佛学院几乎是被冻死的历练而成长起来的,再冷的天气在他内心之中也无法产生任何痕迹了,而此时的嘛呢活佛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四季的分别,无论冷暖寒暑阴晴圆缺都在内心的佛光普照之下无二无别。
在当地弟子的安排下,嘛呢活佛住进了一家酒店,每一次到汉地,他的时间表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一个接一个接待信徒,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甚至有人还把他当作了“算命先生”,让他测算一些未来无法把握的事情。
关于神通,在《长阿含第二四坚固经》和《长部第一一坚固经》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的人。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神足神通,他可以直达梵天,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
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明咒,可以让人有神通力。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明咒而现无量神通的。”
像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宣扬正法的目的,是不是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所以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什么是他心神通?那是不必别人告知,就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超常能力。
同样地,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展现他心神通,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真是大神力、大威德啊!”那位不信的朋友可能会这样回答:
“是啊!确实有一种这样的咒,可以让人有他心神通。那位比丘就是依着这样的咒,而知道别人心中在想什么的。”
这样,是不是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为一种诽谤呢!所以,依我的观察而深知展现神通变化的缺失,因而不喜欢、不重视,并且拒绝以这样的目的展现神通。
以这样的缘故,我不教比丘们现神通变化,只教他们宁静地去思惟佛法;举发自己的过失,而不现自己的成就,这就是我比丘弟子们的神足神通与他心神通。
什么是教诫神通?例如对比丘作这样的教诫:
“你应该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意念应该这样,不要那样;应该舍离这些,而到那边安住。”
像这样为他说法,内容纯正,义理清净,可以令人修行圆满。这样的教诫、说法,让在家长者、居士们听了以后,真正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对正法的信心,进而有意愿出家修学,成就三明解脱,这就是我比丘们的教诫神通。”
在汉地,嘛呢活佛经常遇到汉地众人将活佛视为神通之人的问题,智慧的嘛呢活佛也早已经司空见惯,佛陀讲的是内道修法,不以神通度众生。在这类信众心中,由于对佛法不甚了解,也有部分的误解。而对待这种误解,嘛呢活佛也是因势利导,偶尔也要适当地随顺趣入,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让众生亲近佛法,就如适当地为大家当一次“算命先生”,如果有了什么问题,以佛法之道做以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些信众信服,慢慢地接近和信仰佛法,这属于一种善巧方便,应机之法。
清早,嘛呢活佛功课完毕,吃过早点之后已经是上午9点了。按照昨天的预先通知的安排,今天上午接见的应该是一位大学老师。
随着敲门声,嘛呢活佛应声说:“请进!”
房间的门开了,从门外走进来一位手里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甜美的女子,看样子也就是30岁上下,她长相清丽,皮肤白皙,具备南方女子那种小家碧玉又不失落落大方,举手投足尽显涵养。
一进门,她就躬身行礼:“嘛呢活佛好!”说着双手将鲜花奉上,嘛呢活佛接过沉甸甸的鲜花,脸上挂着慈善的笑容,说:“啊哟!你好!谢谢!谢谢!”
礼毕落座,女子首先声音柔和地自我介绍起来:“嘛呢活佛,我姓梁。早在来之前就听朋友介绍师父您,今天真的很开心,能够与师父结缘。”
“哦,是的!我也听赵先生和我提到过你,没来之前就和我预约,一定要见面的。你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吧。”说着,嘛呢活佛就跏趺而坐在床榻上,静静地等待着梁女士说话。他隐隐有那样一种异样的感觉,梁女士不是普通的人。
梁女士开口说话异乎寻常地坦率:“师父,感谢您能和我结这个缘分啊!我们都很高兴。”
说着梁女士指着那束鲜花,笑着说:“不瞒师父,在您没有到来之前,我就和他商量,我拿什么供养活佛?他说供养佛哪怕一束花也行,所以,我就买了这束花给师父哦!”
嘛呢活佛自然了然梁女士说的“他”,虽然这个房间里,肉眼可见只是两个人在对话,实际上人们看不见的不同空间的众生并非不存在。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眼见为实”而已。
梁女士所说的现象是末法时期的一种很活跃的现象,那些人类看不见的生命,都希望要借助人的力量在人间做些他们认为是利益众生的善事来积累功德,是因为他们懂得了修行的重要性。不过,对于人而言却未必是件好事。
嘛呢活佛不免想起过去在寺院,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也是因为好奇顽皮,经常把一些拥有神通的人调动来研究,让他们神通显现,有些所谓的“灵魂”不敢去寺院,那人就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神通显现,他就问:“你这是怎么啦?为什么不来神儿?”
那人只是木讷地摸着头,嘟囔着:“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以前很灵验的呀!”
活佛就憋不住笑了,于是正襟危坐,开始翻开招魂经之类经书认真地读起来,不多时那人就来神了,神通自然显现了。经过那样一个经历,也是让年轻的图旦益西开始对生命有一种更具体的思考,人和灵魂的关系,人类这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的关系,这在佛法里都在随后的学习中找到了答案,他深深懂得了佛法就是告诉众生宇宙和人生真相,希望众生能够依佛法铲除无明。众生所以在轮回中辗转受苦就是因为无明啊!所以,图旦益西也就因此更加以慈悲心对待众生,这个众生的概念已然不是我们肉眼凡胎所能识见的空间里的众生,那种大悲心开始拓展到了多维空间,而不仅仅是人本身了。
须臾之间,嘛呢活佛的思维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他早年在寺院的一段很俏皮的时代,那是一位年轻的活佛对生命和世界的初始认识阶段,正因为那样的经历,才让他走向闻思修行的更加甚深的妙义当中……
而眼前这位漂亮的女士,可以说是接受过大学甚至更高教育的,目前也是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她的特殊情况并不具备普遍性,虽然眼下这样的民间所谓“出马”的神通之人大有人在,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出现的机率都要频繁,从世俗意义上讲,这样的神通或许被视为神明而恭敬,但是从解脱的角度来看,又存在很多悲哀……嘛呢活佛一瞬间,内心油然升起了大悲心。
“你年纪轻轻,而且漂亮有学识,难道就单身下去?”嘛呢活佛转而问道,饱满的面颊上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能够直指人心一般清澈锐利。
梁女士那双漂亮的丹凤眼里一直都是充满柔和的光,她下意识地看了看旁边,似与人相视而笑:“阿弥陀佛,师父,我有他就满足了。”
嘛呢活佛自然洞察了她的一举一动,他不由自主地看了看梁女士身旁,嘴角露出会意的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的目光里瞬间掠过了一丝忧虑,转而恢复平和:“嗯嗯,你知道……”
梁女士善解人意地看着嘛呢活佛,真诚地说:“请嘛呢活佛明示。”
“你知道,佛家讲人身难得啊!所以,作为人不能依赖外道,应该向内心求道,外道并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解脱,我知道你们的发心也是为了周围的人获得某些利益,但是那些既得利益是暂时的,并不能给有情众生带来永久超越轮回的大利益啊!你作为人,如果一直这样被外道利用的话,来世就要作为他的眷属再无法为人了。”嘛呢活佛说。
“师父,那我也心甘情愿了。”梁女士的语气肯定,“即便是这样我也愿意,我和他在一起很快乐,虽然我们不能像正常人类夫妻一样生活,但是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什么事情通过他都能了然,比如去接师父您吧,我不知道送什么好,他就告诉我供养佛,哪怕是一支鲜花都很殊胜的功德,还告诉我说再给您供养一张回程机票,所以师父您的返程机票就包在我的身上了。”
嘛呢活佛认真地倾听着梁女士的表白:“冥冥之中,我和他仿佛是做梦一般相处一处,那感觉和真正的夫妻没有差别。”
梁女士向嘛呢活佛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十三岁时得了一个怪病,只要一接触男孩就会全身疼痛,而且头疼得最厉害。起初并没有在意,一而再再而三,她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她和正常的女孩子一样,也向往着甜蜜的爱情,也交往过男朋友。
一天,她和男朋友约会吃饭,回到家里就开始发高烧,这一病就在家躺了七天,梁女士并没有在意。照样和男朋友约会,可是每次约会都如此,最严重的一次依旧是高烧不退,在家养了十一天才缓过来。她感觉像起死回生一般。
后来经过“明白人”给看了看,确定她不能再找男朋友,所以,直到现在30多岁了,她依旧是单身。
嘛呢活佛内心明白,梁女士来见他并非是来求法的,而是来结善缘的,法界众生都亲近佛法,在末法时期,六道众生都珍惜这样的尚能够听闻佛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梁女士还在迷中啊!
不过,对于梁女士而言,嘛呢活佛当然明白她有她的前世因缘,而“佛度有缘人”,即便一个人知道真理所在,但是却不能强加给他人,因为佛法是内道之法,外在驱动是不能根本上让人们了悟解脱的。
临走,嘛呢活佛对梁女士说:“我也没什么礼物给你,除了佛珠,我想你不需要吧。”
“感恩师父!”梁女士双手合十,说:“您说的对啊,我不能要您的佛珠,那样您佛珠的光芒会让他无法接近我。”
嘛呢活佛禁不住内心感叹,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人鬼情未了》啊!
轮回中来来去去多少次折腾,因一丝的善缘,好不容易才获得暇满人身,多少人在迷迷糊糊地度过一生,而没有再三去思维,是否来世还有这人身,世俗中有很多无法忍受的事,因此事毁掉来之不易的人身,那是不值得的。
佛说:众生之中,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佛的条件,只有人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是聪明的,他可以把自己送往天堂,也可能把自己送往地狱,在人道中,有苦有乐,还有不苦不乐的中分区,这三道的选择就决定了上中下的去处。而最终是否能够选择好的去处,还在于自己的选择和修为。在婆娑世界里人们能够下定决心,清修苦练,可能三年五年时间便能身居中品或上品,而下品下生的往生者若修到上上品却需要十二劫(一个劫相当于1679万8000年)的时间。所以,“人身难得”,而人类却处于无明中不懂得珍惜。
末法时期,人类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像梁女士这样的情况,当嘛呢活佛来到汉地,这样的情形尤为严重,有些大德也有过开示,认为这是末法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佛法进入末法时期,逐渐走向衰退,而且末法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千年,余下的九千年人们还能够听闻到佛法,而进入衰退期之后,在未来佛出世之前,众生就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处于听闻不到佛法的时期,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啊!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以及六道众生中的有明一切众生,都懂得抓住这样的机会修行,为未来的解脱种下一颗菩提种子。
《佛说无量寿经》发大誓愿第六品: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
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剎,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佛经中讲过诸佛世界的佛菩萨具有的神通,并非依赖外道而获得,而是通过精进修行获得清净心证悟菩提之后将内在的能力开发出来,这种神通是世间外道的神通无法超越的,佛的世界里的佛菩萨也都具足相好神通。然而,佛陀的教育不提倡宣扬神通或者利用神通来获得世俗利益,即便弘扬佛法,也不以神通为工具,而是以教戒帮助众生获得清净早证菩提,更不必说修行出神通为追求世俗的利益所用。
所以,求法也是有正邪两条道,对于修行的理解不同,导致世间百态,无明的众生大多数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正法修炼。所谓的外道神通也不过只是给予众生外在的既得微小而短暂的利益,而且还是极其有限的神通,并不究竟,对于真正解脱毫无意义。人们过分依赖外道,仿佛这样就可以看出好的命运,殊不知命运是修得的而非算得,如此看来如果把一世的功夫都用在外道上是多么的无明与愚痴呢!
这些日子,嘛呢活佛在云贵高原所见的芸芸众生之中,请他为他们占卜预测生意的有之;寻求升官的有之;保佑升学顺利的有之;种种祈求世俗之利的不在少数。
嘛呢活佛和赵先生调侃:“我都快成算命先生啦!”但是,嘛呢活佛对于这些人又是适度随顺的,是因为佛法的善巧方便,这也是早在佛陀时期就存在的教化众生的方法。这种尺度也非真正的智者所能够把握得了的。
末法时期,社会上的具体表现为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甚至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或者依赖这些有附体的外道来求得顺利发达……
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
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
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
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2005年9月,当嘛呢活佛再一次踏上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的时候,他内心非常感慨,每一次他到汉地,内心都很纠结,一则他是身负度化众生的使命,广结善缘也是必要的,二则在接触汉地居士的时候,由于他们依旧受到世俗的思想所左右,在亲近上师这方面时常会引起大家之间不愉快的互相嫉妒。比如,吃饭时谁和上师坐一个饭桌,谁又多陪了几次上师,等等,这些众生的迷信都被嘛呢活佛看在眼里。
再者,如今也不时有那种为了敛财而假扮僧人的骗子骗取善良人的慈悲心,一部分汉地人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嘛呢活佛不希望他的到来让一些人产生误会,那样很容易令人产生谤佛的嫌疑。所以,他每一次来汉地比较低调,每一次都便装出行,而且并不是每到一处前呼后拥,仿佛“鸣锣开道”的架势。
嘛呢活佛相信有缘人终归是前世因缘,想错过都无法错过的。所以,该见到的自然就见到,不该见到的,想见也是枉然。所以,一切随缘。
在与众生结缘过程中,嘛呢活佛更重视有多少问题能够通过佛陀宣讲的道理解决,从而令众生得度,而非众生供养多少钱财,虽然如今“携佛敛财”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五浊恶世当中,依然有正法修行者善护慧命,依教奉行。
这天吃过晚饭,云清和师兄在送嘛呢活佛的路上向嘛尼活佛描述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美丽的东北海滨城市,阳光明媚,天空蔚蓝而宁静,海风轻抚着路边的梧桐树,让这盛夏的日子里丝毫也感受不到燥热。繁华的人民路人行道上,云清迈着轻松的步伐,因为赶着去谈业务,穿行在路边行人之中的她显得行色匆匆。
“施主,请留步。”正一路走一路思维的云清,忽然被眼前的一位穿着袈裟的僧人拦住了去路。
她疑惑地望着僧人,静候他开口。
“我见施主是一位与佛有缘的人,请一位菩萨吧,会保佑施主的。”
云清这才明白僧人是为了向她推销护身符的,第一条件反射是:“这或许和传闻中的假和尚依靠卖护身符发财?”
没等僧人向她展示手里的护身符,她就断然拒绝说:“谢谢师父,我已经有护身符了。”
那位僧人依旧执意要让云清看看他手里的护身符。
刚要推辞离开的云清无意中朝着护身符瞥了一眼,不由得止住了脚步。
只见僧人手里的护身符,金黄色背景之上的粉红色莲花座上,跏趺而坐着一位微微含笑的观世音菩萨。她一时愣住了,心想:“这不是昨晚上我梦见的观音菩萨吗?这颜色、穿戴以及神情简直是一模一样啊。”
云清最近经常梦见观世音菩萨,这之前还梦见了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像,而且耳畔还伴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声声。
“难道这不仅仅是梦?”云清感觉好神奇,就毫不犹豫地掏出一百元请下了这张观音菩萨护身符。
嘛呢活佛一边听一边默默地不住地点头,听罢,他不由得说:“看来,你得找机会去一趟普陀山了。你看看什么时候有空闲,我可以陪你一起去。”
云清感到很意外,甚至有些激动,说:“好啊!那太感恩师父啦!”
当年嘛呢活佛就是在梦里去到了印度菩提迦叶参拜菩提圣塔,有人指点他要去朝拜,他才去了印度。云清的梦预示着她和观世音的缘分极其深远。嘛呢活佛心想:缘分已至,佛渡有缘人,愿这菩提种子能够开花结果。所以他决定陪同云清去普陀山结缘还愿。
2005年9月的秋天来了,江南的风裹挟着雨的湿气,显得有些婉约派的多愁善感,气温没有因为降雨而降低,令人感到依旧很炎热。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虽然时间的脚步已经渐渐步入深秋,这江南却依旧显得“热情似火”。
嘛呢活佛特地从青海飞往上海,从上海乘船到宁波普陀山,与云清一道朝拜普陀山。此行目的就是与观世音菩萨结缘。
在渡船上,辗转一天一宿,就要到了。他们随同乘客来到甲板上,迎着风望向即将登临的普陀山。
他感慨地说:“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满船的人能够同游也是前世的缘分。”嘛呢活佛的感慨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智慧的眼睛能够洞察前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缘分的牵引让他深信一切都不是偶然,正如云清那梦境,是观世音菩萨的点化,机缘将至,佛度有缘人,这样的机缘怎么容得轻视!
所以,他亲自陪同云清登上了普陀山。
公元前870年前后的唐朝,在浙江舟山群岛1390多个岛屿中,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住着张姓人家,把仅有的几间茅草屋贡献给名字叫慧锷的日本僧人。慧锷和尚从五台山求得一尊观音像打算带回日本,可是走到此地几次启航都无法前行。无奈决定停靠下来,祈求佛祖保佑。一夜,慧锷和尚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僧人对他说:“慧锷,如果你把我放在岛上,我一定会让你们顺利航行。”慧锷醒来觉得是菩萨开示,就决定将观音像供奉在小岛上。这就是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
坐落在海中的这样的一座神圣的岛屿,四面的海风袭来,令这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宜人的景致,普陀山寺院云集,香火旺盛。来此地抱着各种目的游客络绎不绝,拜佛进香,这一切都必行的程序,并不繁琐,每个人都怀着虔诚而来,有求生意兴隆的,有求生子的,有求升学顺利的,目的也大不相同,当然也有真正前来朝圣之人。
因为嘛呢活佛来普陀山朝拜不知有多少次了,在这里朝拜住在哪里,吃在哪里,朝拜的路线等等已经轻车熟路,安顿好之后,嘛呢活佛规划好行程,就带着云清开启了普陀山朝拜之旅。
这天,两个人准备接着拜佛殿,他们乘坐旅游免费泊车,从一地到另一地,也算是游览了这个小岛的风景。尽管这里是佛教圣地,同时也是旅游胜地,信佛的不信佛的,来的确是有缘人。
云清正想着下了车去请香,竟然发现座位上有一桶无人认领的桶装上等香,嘛呢活佛笑着说:“你不用请香了,就用这个吧。”云清犹疑着,问:“这样好吗?”云清心想,自己不花钱请香,用捡来的香敬佛,这样恐怕不好。
“这叫借花献佛!有何不好!”嘛呢活佛似乎看出了云清的心思,笑着回答,“一切唯心,就看你的发心了!”
在佛本生故事中记载曾有一位为善慧的婆罗门弟子,在参访至莲花城途中,听说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于是想以鲜花来供养燃灯佛,但是国王已先一步将城中所有鲜花都收纳齐集供养燃灯佛。
正当善慧寻遍全城也不得鲜花之际,在井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婢女,手中捧着插有七枝优罗花的瓶子,善慧于是至心诚恳的求她将花卖给他去供佛,受到善慧诚心所感,婢女答应给他五朵,另外两朵则托善慧帮她拿去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圣道以前,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为了得到花就答应了这个条件。
在将花献给燃灯佛后,燃灯佛也为善慧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而在佛教各种供物中,花是最常被用来供奉也是最具意义的,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以花果时馐等物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天,你捡到了别人请的香,虽然不是你买的,但是你的心却是满满的诚意,你正所谓‘借花献佛’,再把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真正佛教徒的大愿。无二无别。
这也正是:
“一句佛号,一炷香,静禅一次,是功德。
百句佛号,百炷香,静禅百次,是修行。
千句佛号,千炷香,静禅千次,是证悟。
万句佛号,万炷香,静禅万次,是佛陀。
如是缺了菩提心,千万修持一场空。”
听了嘛呢活佛这样说,云清也顿时释然了,虽然她还不能够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嘛呢活佛话语中全部的意思,但她能够明白一点,只要心正心诚,有了正确的发心,形式上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了。
此次,嘛呢活佛自然明了他们来普陀山朝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请观世音菩萨像,因为考虑到云清是第一次到普陀山,嘛呢活佛将观光朝拜的事放在了前两天,然后每天都要到山里那些佛具店仔细地逛逛,他心里清楚,云清的经济条件实际上并不好,他希望能够“货比三家”,尽量帮助云清节省些。
他带着云清准备逛遍这里的佛像销售店。二人走进第一家店,琳琅满目的佛像一时令云清眼花缭乱。嘛呢活佛注意力放在了柜台展示柜上的观音像,他问:“你看好哪一尊告诉我,我好帮你讲价,替你省省。”
说完见云清半天没有回应,嘛呢活佛不免驻足回头,但见云清停在不远处的柜台前仰望着向里面看,面容带着平和却掩饰不住欢喜,顺着她的目光,嘛呢活佛望去,只见展示架上一尊木质的“白衣大士”坐像,面部圆融,表情祥和,微闭双目,略带笑意,她手持净瓶柳叶,端坐着,眼睛仿佛在望着斜下方的云清。
此时,在众多佛像中,云清的视线一下子被眼前那尊身着白衣的观音菩萨坐像吸引了,她刚走进这家店就一眼望见了这尊菩萨像,顿时感到心生喜爱,在云清眼里观世音菩萨是那么安详美丽,她看了心里充满欢喜,那佛像的质地虽然并不珍贵,但是确实是云清喜爱的,此刻她似乎脚下生根,再也不愿挪动脚步了,定定地站在那里注目……
嘛呢活佛见状返回来,心里自然明白了几分,问道:“怎么?你看好这尊菩萨啦?”
“是呀,师父,您看,这尊菩萨实在太美了,我一下子就被她吸引了,我就要请这尊,不看其他的了。”云清坚定地说。
她开心地对嘛尼活佛说:“师父,我看这个我喜欢。”
“嗯,你这是一见钟情啊!”嘛呢活佛不免打趣道,“那也要多看几家,货比三家,帮你讲讲价省点钱。”
于是,他去问老板价钱,然后他笑着对云清说,“这才第一家店,我们看看其他店什么价钱,多比照一下再说,帮你侃侃价省点儿钱。”
云清觉得嘛呢活佛实在是很善解人意,他更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一点不只是云清,几乎所有的和嘛呢活佛接触过的汉地居士都感到很亲切和温暖。
“那好吧,再走走。”
原本以为这样的佛像会很多,可是,他们几乎走遍了整个普陀山的佛具店,再也没有见过第二尊与这一尊一样的菩萨像。
嘛呢活佛不由得笑了:“看来,此尊菩萨就是在此专门等你的到来啊!”嘛呢活佛不免感叹,半认真半玩笑,实际上这也的确是一件很蹊跷的事。
“你和这尊观音菩萨有缘啊!那就多少钱也要这尊啦!”嘛呢活佛也高兴地说。
这样,普陀山请观音像的任务圆满了,世事机缘巧合的故事不胜枚举,对于云清而言,她梦见了白衣大士,梦见了普陀山,而恰恰就只剩下这一尊白衣大士坐像,也恰恰就是云清特别欢喜喜爱的一尊,一切都不仅仅是巧合了……
普陀山之行对于嘛呢活佛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开心的事,他在看到一个与佛有缘的人正逐渐走近佛的殿堂,而佛法正逐渐走进她的心里,他怎么不欣慰呢!